当前位置: 上海股疝专科治疗医院 >> 股疝饮食 >>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外科治疗
作者:王帆,靳翠红,申英末,陈杰,赵学飞,袁昕
文章来源: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6(10)
摘要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外科治疗策略。
腹股沟疝占腹外疝的90%~95%,是普通外科常见疾病。自20世纪80年代,Lichtenstein提出无张力修补理念后,采用人工材料修补腹股沟疝使手术疗效更为确切,极大降低术后疝复发、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目前已成为疝修补术的标准方法。然而,随着补片的广泛应用,补片相关并发症逐渐凸显,其中补片感染是术后较为棘手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年3月至年5月我科收治的88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补片感染的外科治疗策略。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腹股沟疝手术是常见外科手术,随着外科医师对疝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工修补材料的快速发展,基于补片的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已达成共识,并在医院广泛开展。使用人工合成材料修补腹股沟疝后,术后补片相关感染是临床较为棘手问题。有研究结果显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相关感染发生率为0.6%~8.0%,与医疗水平、手术方式、补片种类等关系密切。
一项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发展中国家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率为4.1%,其中腹腔镜手术后感染率较低,为0.4%。我国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率的相关报道较少,李占武等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腹膜前网塞+平片的手术方式,其术后切口感染率为0.49%;伊斯马依力·艾麦提等的研究结果显示:例网塞修补及49例Lichtenstein修补腹股沟疝术后,切口感染率为3.1%,术前合并2型糖尿病、营养不良、使用聚四氟乙烯补片等是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储诚兵等对例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进行分析,其研究结果显示:术后感染例,使用网塞修补是腹股沟疝术后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本研究中,医院转入,随着疝外科手术的大力推广,医院已广泛开展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尤其是使用网塞修补疝缺损。基层医疗水平、补片类型、术者手术技巧、手术理念、手术器械等,与术后感染密切相关。年国际腹股沟疝指南特别强调:"主刀医师的资质和经验是疗效评估的一个重要因素",充分了解腹股沟区解剖、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根本理念及补片材料的特性,有助于保障手术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本研究中,感染患者使用网塞的比例为64.8%(57/88),且4例小肠瘘患者均为网塞修补术后补片侵蚀肠管致迟发感染。这可能与网塞皱缩、移位接触肠管相关。本研究中,术中发现缝线线结感染比例为31.8%(28/88),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应避免使用三维植入物(即网塞与双层补片)及多股编织缝线,以避免编织纤维间的缝隙内藏匿细菌,并保证抗菌药物、宿主吞噬细胞和杀伤细胞对细菌产生有效攻击。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诊断及治疗策略
患者发现局部感染,经换药、引流、使用抗菌药物等保守对症治疗后,如伤口无法痊愈,可导致深层感染及补片感染,表现为局部脓肿或慢性窦道形成。术前诊断除典型症状体征外,超声、CT、MRI、窦道造影等检查可明确脓腔大小、窦道长度、深度、走行及与肠管关系等。如患者同时存在膀胱刺激征等泌尿系统症状,可行膀胱镜检查。此外,留取局部感染区分泌物行细菌培养检查,可提示感染类型。
本研究中,71例患者行细菌培养检查,检出病原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该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目前,对于外科干预时机尚无统一定论,若明确补片感染,需尽早行清创手术。因补片等植入物,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感染通常较难自愈,行清创手术去除感染补片是治疗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感染的标准化操作。腹腔镜探查对于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感染有积极意义,通过探查腹腔内腹股沟区局部情况,明确是否存在肠管粘连,是否为补片突破腹膜侵入腹腔。部分既往行腹膜前补片修补术患者,可通过打开腹膜行清创手术。腹股沟区解剖复杂,精索血管、输精管、髂血管等重要组织集中,且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与组织形成粘连,清创手术操作应避免损伤重要结构。清创手术中可通过美蓝染色示踪,沿窦道找寻感染灶,尽可能清除感染补片及坏死组织。本研究中,清创手术后再次感染患者共17例,其中7例患者于再次清创手术中发现残余补片,2例发现残余线结。如何在避免副损伤的同时尽可能完整清除补片,对外科医师是极大挑战。这有赖于术者对既往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使用材料、手术方式的掌握程度,对腹股沟区解剖的了解,以及术中对感染范围的评估和清创范围的决断。本文摘要,资料与方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