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博物院

九十周年特展之石渠宝笈

9月8日特展正式开放,最热门的展品,还是十年后首次全卷展开的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5米多长的展柜上趴满了观众,个个都盯着画上的小人舍不得走。

观|展|现|场

故宫博物院现已实施限流措施,首先需要提前前往故宫门票预订网站订票,并携带二代身份证前往。

展览首先要过午门安检这关,午门是游客进入故宫的唯一入口,平均等候时间为半小时。

展览分武英殿的典藏篇和延禧宫的编纂篇两个展区,前者展出重要书画,后者解说石渠宝笈编纂的来龙去脉。

这张展览地图可以保存,单击可放大图片

展览指引路牌

武英门,有小房间专售特展衍生品。

衍生品售卖处

武英殿

武英殿展览分皇室秘赏、重回石渠、考订辨伪三个单元,大众熟知的经典名作,基本都在这个展区,开篇就是东晋王珣《伯远帖》和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传),皆为传世书画经典中之经典。

展厅其实不大,但不少手卷都大幅展开,件件值得慢步细品。全场禁止拍照,但总有人偷拍,其实不必,首先昏暗灯光下的拍摄效果不好,其次也扰乱展览秩序。

每件作品的印章、释文都清清楚楚,外行也可以通过这些信息了解书画的幕后情节。当年编纂《石渠宝笈》时,这些书画根据真伪、艺术性高下等被分成不同等级,其密码就是印章。比如,初编里,次等品只钤“乾隆御览之宝”和“石渠宝笈“,而上等品则要加盖”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合称五玺。这些道道,展览都配了图板说明。如果对石渠宝笈的故事还有点陌生,先拐进左手的小房间,有循环播放的纪录片。

以下图片仅为呈现现场,不支持偷拍。

开场作是王珣《伯远帖》,大概是有象征意义的。多年前,它与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三件堪称绝世珍品的书法,被乾隆珍藏在独自赏玩书画的私人空间里。在乾隆看来,这是整个大清帝国汪洋般的宫廷书画收藏中最精致的三件东西,而这间不足六平米的小屋也因此被他改名为“三希堂”。石渠宝笈的编纂,便始于乾隆。

等候欣赏《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图》展柜前欣赏的队伍

若不是走马观花,看完武英殿展览起码需要一个多小时,然后步行去延禧宫,1.1公里,近10分钟。

延禧宫的展览,诠释了《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来源、编纂人员、编纂体例、贮藏地点和版本与玺印等细节,对于研究《石渠宝笈》的学界而言,尤有价值。

延禧宫展厅

展出的件文物包含大量宋元书画珍品,故展览将以10月12日为界分为两期,轮换部分展品。所以,外地的观众若想要集中一趟看完全部展品,10月10日左右前往是个不错的选择,先看完第一期展品,12日周一闭馆,13日再次前往观众二期展品。

重|点|展|品|导|览

东晋王珣

行书伯远帖卷

左右滑动图片浏览全卷

上卷/下卷

纸本,行书,纵25.1厘米,横17.2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贮三希堂,钤五玺

《伯远帖》的作者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珣,他出身于名门望族,是大家所熟知的书圣王羲之的远房侄子。他的书法出自家学,祖父、父亲、弟弟都擅长书法,王氏一族在书法史上占据了巅峰位置。

《伯远帖》是一封问候友人病况的书信,只言片语中透露了对友人病情的关怀及与友人天各一方的惆怅。王珣的书体行笔劲健,意境恬淡,是迄今为止晋人墨迹中唯一署有名款的真迹,备受世人珍视。在故宫养心殿温室中,乾隆皇帝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与王珣的《伯远帖》收藏起来,将它们视为丰城之剑、合浦之珠,并将这间袖珍书房命名为“三希堂”。

大多数人也许并不知道,《伯远帖》这幅被乾隆皇帝视为珍品的法帖也有一段颠沛流离的经历。年,逊帝溥仪出宫时,《伯远帖》与《中秋帖》被皇贵妃随身携出,后来为了生计将它们变卖,辗转被鉴藏家郭葆昌收藏。年,郭葆昌的儿子将二帖在香港抵押,年抵押到期而郭家已无力赎回。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最终由国家出资购回。《伯远帖》、《中秋帖》才得以回到了它们的家──紫禁城,由故宫博物院珍藏。

隋展子虔

游春图卷

左右滑动图片浏览全卷

上卷/下卷

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宁寿宫,八玺全

《游春图》创作于隋代,作者展子虔历经北齐、北周至隋代,是当时杰出的画家,他擅长画车马、人物、楼阁和山水,创作题材非常广泛。展子虔的绘画在继承魏晋南北朝技法的同时,开创了隋唐山水画的新风格。

《游春图》描绘的是古人春日踏青的情景,画幅不大,但场面十分丰富。画面从俯视的视角取景,将各处景物完整和谐地收入眼底,层次分明。

这件作品是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之一,画中山石以细线勾勒,用石青色、石绿色沿山体填色,并以泥金晕染山脚,是中国山水画中“金碧山水”画法的先声。画面中表现出比较成熟的空间意识,远近、高低的比例关系,标志着中国古典山水画渐于成熟的发展趋势。

画上没有作者的名款、印章,也没有图名。因宋徽宗赵佶在前隔水处题有“展子虔游春图”而得名。近些年,沈从文、徐邦达、杨仁恺、傅熹年等学者和鉴定家对这幅作品的作者和时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引起了广泛讨论,认为它并非展子虔亲笔所绘,可能是五代时期或宋代的摹本。

画上钤印有二十余方,表明此图流传有绪。曾经收藏于北宋宣和内府,在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多人收藏之后,被清内府收藏,并钤“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以赏赐弟弟溥杰之名将其带出皇宫,自此《游春图》流落到民间。年,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以重金将其购藏。年,经由国家文物局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宋赵昌

写生蛱蝶图卷

左右滑动图片浏览全卷

纸本,设色,纵27.7厘米,横91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贮御书房,钤五玺。

《写生蛱蝶图》绘于北宋,作者赵昌。赵昌擅长画花果、草虫,尤其以写生闻名,自号“写生赵昌”。为人高傲,生平多游于山水之间,他的大部分作品都经过宋代徽宗内府收藏,著录于《宣和画谱》中。

《写生蛱蝶图》描绘秋景,画中有野草闲花,彩蝶蹁跹,蚱蜢青青。花草虫蝶造型生动,色彩清丽典雅,作者运用了墨线勾勒、晕染等技法细腻表现虫蝶等,呈现出自然、秀妍、清雅的意境。景物主要集中在画面的下半部,上方留有很大的空白,这是画家在构图上有意为之,给观赏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此画卷上没有作者款印,明代书画家、收藏家董其昌将其定为赵昌之作。经由故宫博物院专家审定,认为此画体现了宋代花卉作品的新风格,艺术水平很高,但不一定是赵昌之笔,将此画定为珍品。

此画流传有绪,画卷上收藏印鉴极为丰富。例如:南宋权相贾似道的鉴藏印“秋壑”、“魏国公印”;元朝仁宗鲁国大长公主的“皇姊图书”印;明代洪武时的官印“典礼纪察司印”;清代收藏家梁清标钤的“蕉林居士”、“冶溪渔隐”等印。末代皇帝溥仪从故宫盗出大批书画名迹,《写生蛱蝶图》也包括在内,伪满时期存放在长春伪满皇宫的小白楼内。年,东北文化部组织工作组清查清宫散佚文物时,原伪满国兵上交此画,由当时的东北博物馆保存,后经国家文物局拨交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卷

左右滑动图片浏览全卷

全四卷

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厘米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贮延春阁,五玺全

《清明上河图》绘于北宋,作者张择端,早年游学于北宋都城汴梁,后研习绘画,供职于宋徽宗的翰林图画院。

随着长卷徐徐展开,北宋汴梁城的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城乡风光与市井百态渐渐呈现在观者眼前。图中有城外郊野风景,有漕运繁忙的汴河,以及虹桥上下之景,还有城内繁华的街市。图中共绘人物约名、树木百余棵,繁杂的景物按照一定的情节进行组合,结构严谨而紧凑,画法精严,刻画入微,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清明上河图》流传有绪,在宫廷与民间历经辗转,画上有历代鉴藏印玺共近百方。它最初收藏于宋徽宗内府,北宋灭亡后,它流落至金邦,成为私人藏品。元朝初年,被统治者纳入内廷。明代它由宫廷又转入民间,后被奸相严嵩、严世蕃父子所藏。明隆庆年间,它重新被官府收没,第三次归入宫廷。万历六年(),大太监冯保巧用伎俩获得此图,并将它带出宫外。清乾隆年间,它被湖广总督毕沅收藏。毕沅死后被抄家,《清明上河图》遂进入清宫,藏于延春阁内。清逊帝溥仪将此图卷作为赏品,交由其弟溥杰携出宫外。年入藏故宫博物院,堪称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宋赵佶

雪江归棹图卷

左右滑动图片浏览全卷

上卷/下卷

绢本,墨笔,纵30.3厘米,横.8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重华宫,八玺全

《雪江归棹图》绘于北宋,作者赵佶。赵佶(-年),即宋徽宗,善画墨笔竹石花鸟,格调清雅,自创书法“瘦金体”。徽宗在位二十五年,期间广收历代文物、书画,极一时之盛,亲自主持翰林图画院,完备了画院制度,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

此卷以墨笔画雪后山川,画面伊始气势空阔;中段以后景物渐趋繁密,层峦叠嶂前后交错,江河坡岸中点缀着的楼观、村舍、桥梁、栈道,岸边停船、行人踏雪过桥,江心渔舟归棹,起到点题之笔;卷后段趋于平缓,整幅画面富有高低错落的节奏感。江中的片片归帆,岸边的点点行人,在平稳安静的画面中显出独有的生气。用细笔勾皴,尖劲紧峭,意境肃穆凝重。从绘画的技法风格判断,此图恐非徽宗亲笔,实为画院高手代笔之作。

卷首右上方有徽宗“瘦金体”题图名,上钤双龙纹方玺,卷尾署“宣和殿制”,并签画押--“天下一人”,上钤印“御书”葫芦印。尾纸有九叠篆文“内府图书之印”印。

元商琦

春山图卷(局部)

绢本,设色,纵39.6厘米,横.5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贮重华宫,钤二玺

《春山图》创作于元代,作者商琦是元朝开国功臣商挺之子。他善画山水、墨竹,擅长青绿设色,画风写实明快,与高克恭同为元初北方文人山水画家代表。《春山图》是有其款署的唯一存世之作。

这幅作品的绘画风格接近于南宋院体,是一幅形式美与意韵美完美统一的山水佳作。图中所绘物象众多,展现了作者较为全面的技法和画面布局的能力。近景处,有丛林杂树,苍郁深秀,画家用富于变化的笔法表现树干和树叶的形态,描绘出树木的多样风貌。再看远景处,峰峦叠翠,烟笼雾罩,以浓淡不同的墨色或花青晕染出群峰,烘托出山峦雄伟壮阔的气势,呈现出山川间的一派春意。

明沈周

桐荫玩鹤图轴

绢本,设色,纵.8厘米,横62.6厘米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贮避暑山庄,五玺全

《桐荫玩鹤图》是明代著名画家沈周的作品。沈周,字启南,号石田,自称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沈周工书善画,在景泰年间已然声名卓著,引领了当时的文人画风潮,当时的名士如唐寅、文征明之流,皆出其门下。沈周是明代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与唐寅、文征明、仇英合称为“吴门四家”。

《桐荫玩鹤图》画幅分为远景、中景、近景三部分。远景处远山叠翠;中景青岩盘踞,湖水空明;近处一位老人站在绿桐之下,向渡石桥而来的白鹤拱手行礼,敬其仙风道骨,其实是托物言志的含义。整幅画面清丽空灵,以青绿着色,用笔多勾写,笔法细碎而不失骨力。

画幅上钤有“烟雨楼”一印。烟雨楼原为浙江嘉兴南湖一景,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避暑山庄中仿建一楼。这幅画就收藏在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中。烟雨楼建成的第二年夏天,乾隆皇帝来此避暑,见到此画给人以清凉之感,又感慨于画中逍遥出世的态度,对此画喜爱有嘉,多次题诗、钤印。

年,紫禁城前朝部分成立了古物陈列所,收入了承徳避暑山庄和沈阳故宫的文物,建宝蕴楼贮藏。画上的“宝蕴楼书画录”一印就是当时所钤盖的。

明徐渭

梅花蕉叶图轴

纸本,墨笔,纵.7厘米,横30.4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御书房,八玺全

《梅花蕉叶图》作于明代,作者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奇人,在诗文、书画、戏剧创作方面都造诣精深。其书法取苏轼、米芾笔意而自成一格,字体奔放,一如其人。在水墨大写意花卉方面继承梁楷、林良、沈周诸家写意花鸟画的风格,运笔放纵豪爽,施墨淋漓大胆,不求形似求生韵。他对清代“扬州八怪”及近现代写意花鸟画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梅花蕉叶图》是徐渭典型的大写意风格作品,他将草书笔法融入绘画之中,尽显画家自信、孤傲的个性。画面采用半边式构图,将梅花、芭蕉集中在画面的左侧,仅以一块小湖石点缀在画的底部,生动的描绘出暮色沉厚的雪景中芭蕉伴梅花的景色和均衡的美感。

令人遗憾的是,此画在流传过程中霉破、虫蚀现象严重,另外画心左侧曾被裁切,使得作品画意的完整性受到一定的损伤。

明李士达

岁朝村庆图

纸本,设色,纵.9厘米横64厘米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贮延春阁,五玺全

《岁朝村庆图》的作者是明代画家李士达。李士达生活在吴门地区,是万历二年进士,他擅长画山水、人物。除一般的文人画绘画题材外,李士达也常创作一些带有民俗风味的作品。

“岁朝”是古时对新年的一种称呼,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有关岁朝的民俗活动非常丰富,李士达的这幅《岁朝村庆图》就真实的反映了晚明时期民间庆祝新年的种种活动。图中画一处山村,人们有的外出拜年访友,有的燃放爆竹,有的聚在室内赏画,热闹非凡。可以看到有的室内挂着钟馗画像,这个习俗在晚明时期还是年节风俗的一种,清代以后就演变成了端午节的活动。李士达笔下的人物线条流畅,轮廓浑圆,造型极富特色;所画树木略带变形,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

清弘历

岁朝图并新正重华宫诗轴

纸本,设色,纵98厘米,横32厘米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钤“宝笈三编”、“石渠宝笈所藏”

此图为乾隆皇帝御笔所绘。乾隆皇帝名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他25岁登基,在位60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乾隆在康熙、雍正两朝治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除文治武功外,乾隆皇帝艺术修养也很高,他的书法、绘画作品存世量很多,虽然他的绘画水平不能和专业画家相比,但是颇具个人特色。并且以帝王之尊的身份能有如此艺术成就,也是历史上不多见的了。

“岁朝图”是人们在年末岁初、一元复始之际,以绘画神祇人物、山珍蔬果、文房清玩、吉祥图案等形象,来祈求美好愿景、烘托喜庆气氛的艺术形式。此类图画自宋代开始流行,遂成风俗,绵延及今。弘历此图布局疏简,风神清新,表达出帝王对新年的喜悦和祝福,惜绘画技巧远逊职业画家。

清王原祁

西岭春晴图卷

左右滑动图片浏览全卷

上卷/下卷

纸本,墨笔,纵38.5厘米,横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御书房,八玺全

《西岭春晴图》的作者是清代著名画家王原祁。王原祁,字茂京,号麓台、石狮道人,江苏太仓人,康熙九年进士,因画艺,被召供奉内廷,深受皇室青睐,地位显赫,任书画总裁和《万寿盛典》总裁,官至户部侍郎,故有“王司农”的尊称。他擅画山水,与王时敏、王鉴、王翬合称“清初四王”。

“四王”的绘画创作继承明末董其昌的绘画理论和实践,力图集古人之大成,被确立为正统画派。追随王原祁的画家众多,形成“娄东派”,几乎独占了当时的画坛。

此图起笔于康熙四十五年,前后历时两年完成,图中所画景物为王原祁模仿黄公望画法而做。王原祁习画最重摹古,对黄公望的绘画极为推崇,在不断地临摹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他在这幅画作中皴擦点染运用自如,技法高超。尤其在笔墨运用方面,先干笔焦墨,而后由淡至浓层层皴擦,形成厚重苍浑的艺术效果。

清冷枚

避暑山庄图轴

绢本,设色,纵.8厘米,横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贮养心殿,钤二玺

《避暑山庄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冷枚的代表作。冷枚字吉臣,别号金门画史,胶州人。康熙和乾隆时期供奉内廷,师从宫廷画家焦秉贞,尤其擅长画仕女、界画、山水、花鸟。画风工整精细,生动有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些西洋绘画的影响。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始建于年,历经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耗时约90年建成。冷枚的《避暑山庄图》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避暑山庄后苑部分及其四周的崇山峻岭。构图深远,自景区上方向下纵向取景,景致具体入微。以设色青绿着色和浅绛渲染相结合,冷暖色调和谐呼应,成功地营造出山庄静寂清幽的氛围。笔法灵活多变,山石树木或以干笔皴擦,或青绿烘染。作者在传统的工笔界画基础上,又巧妙地吸收了欧洲的透视法,并将二者融合在一起,从而更科学、客观地表现出建筑物的结构,同时也加强了画面的纵深感。

清张若澄

兴安岭图轴

纸本,设色,纵.3厘米,横91厘米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贮避暑山庄,五玺全

《兴安岭图》是清代画家张若澄所绘,他出身于安徽桐城的张氏望族,是清初名臣张廷玉次子,乾隆十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侍读学士。张若澄与他的哥哥张若霭都是书画俱佳,擅长画墨色花卉以及山水、翎毛。

清朝的发祥地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因而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处备受清代帝王的重视。在乾隆十四年,乾隆帝塞外行围到达大兴安岭,并作了御制长诗来纪念这次活动。这幅《兴安岭图轴》就是张若澄根据乾隆帝的这首御制诗所绘制而成的。画面中山势高峻,在重林叠嶂中一条小路蜿蜒远行,塞外行围的营房巧妙的点缀其中。画面内容正与乾隆帝御制诗中对兴安岭雄伟崇峻的赞美主题相契合。

画幅上部有清朝大臣嵇璜楷书乾隆皇帝《御制登兴安大岭歌》。

此图原藏于承德避暑山庄。年北洋政府成立古物陈列所,《兴安岭图轴》与其它20余万件文物一同运到北京紫禁城,保存在宝蕴楼。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至此,此画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宋林逋

行书自书诗卷

左右滑动图片浏览全卷

纸本,行书,纵32厘米,横.6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宁寿宫,八玺全

《自书诗卷》的作者是北宋初年著名的隐逸诗人林逋,杭州钱塘人。他从小勤奋好学,性格恬淡好古。曾游历江淮各地,后来归隐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此卷为林逋归隐西湖孤山时所作的唯一存世的长篇巨制,是应友人之请所写的自作诗,共五首。时值“皇上登宝位岁夏五月”,丁君由山东到福建,路过杭州,特地拜访林逋,那年林逋57岁。林逋的书体瘦劲秀逸,笔法厚重,转折棱角分明,与其诗格、人品完美结合,给人以清新、静逸、脱俗之感。卷后附苏轼书七言古诗一首,是罕见的苏轼传世佳作之一。这两段名人书法相映生辉,珠联璧合,实为难得的珍宝。后纸有明代王世贞、王世懋,清代王鸿绪、董诰四家题跋。乾隆皇帝于乾隆二十二年南巡途中,于西湖行宫题记,并于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用苏轼韵赋诗,“缅高风于千载,抒雅兴以重賡”。

民国年间,逊帝溥仪以赏赐弟弟溥杰的名义将本卷带出故宫,几经辗转,年回归故宫博物院。

明董其昌

楷书正阳门关侯庙碑卷

左右滑动图片浏览全卷

上卷/下卷

纸本,楷书,纵33.3厘米,横.7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贮御书房,钤五玺

《正阳门关侯庙碑》的作者是明代著名书画家、鉴藏家董其昌。他在书画创作上讲求追摹古人,但不拘泥于古人。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书法讲求“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平淡天真的个性。其书画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康熙皇帝就非常喜欢董其昌的书法风格。

此卷碑文为明万历十九年冬日著名学者焦竑撰写。董其昌于第二年春天写就此卷,当时他38岁。字体端稳工整,线条简洁,此时正值董其昌深研历代名家书法时期,用笔方劲稳练,颇得颜真卿、米芾的书法风韵。

卷后有自识“观旧书有感题”一段,是董其昌68岁,即在这卷碑文书写了30年后所写的,书体属晚年完美成熟之作,行笔流畅,表现出一种不经意而为的状态,蕴含了笔法的灵动变化和深厚功力,与30年前年轻时所写的旧作有较大差别,30年后人书俱老,于是发出了“昔不如人,今不如我。三纪之中,自为今古”的感慨。

元赵孟頫

行书洛神赋卷

左右滑动图片浏览全卷

上卷/下卷

纸本,行书,纵29厘米,横.9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贮御书房,钤二玺

书写此卷《洛神赋》的作者是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他是宋代皇族后裔,博学多才,他不仅在绘画方面创一代新风,书法更是元代第一人,且影响深远,其书法于篆、隶、真、行、草诸体皆精,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所创书风后人称之为“赵体”。

《洛神赋》原文为三国时曹植所写,旧传原名《感甄赋》,其中描写了曹植与甄氏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情感。赵孟頫的这幅行书《洛神赋》书风清新峻丽,用笔圆转流美,结字端庄秀媚,最得“二王”神髓。通篇布局匀称,疏密有致,是其同类行书作品中最精彩的一件。清代著名书法家王铎在题跋中称赞“鸾飞蛟舞,得二王神机者文敏一人耳”。

清福临

行书王维诗轴

绫本,行书,纵.5厘米,横50.5厘米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贮乾清宫,钤鉴藏宝玺:宝笈三编、石渠宝笈所藏

《福临行书王维诗轴》为清世祖福临即顺治皇帝所写,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皇太极驾崩后,其母博尔济吉特氏和叔父多尔衮为福临赢得皇位,继位时年仅六岁。

此轴落款“庚子冬日书”,未署名款。“庚子”为顺治十七年,顺治皇帝当时是23岁。顺治皇帝书法大致可分为三类:习字帖、佛家录语、临写诸家诗文法帖。这件作品写的是王维的诗《竹里馆》,属于临写诸家诗文法帖,其创作的出发点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境。书法线条顿挫明显,相互间隔错落,整篇书法劲健而古朴,显示了顺治帝书法独特的风格和笔势特点。这幅作品曾藏于乾清宫,乾清宫是清朝前期皇帝理政和起居之所,据记载那里曾经收藏有大量的艺术珍品,其中包括顺治皇帝的全部书法。

清王致诚

十骏马图册

纸本,设色,每开纵24.4厘米,横29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宁寿宫,八玺全

《十骏马图》全册共十开,画的是乾隆皇帝的十匹坐骑,全册每页均有满文榜题,书写马匹名称。画面中逼真的质感与强烈的立体感,使此图看起来与其他的作品迥然有别。这套画册的作者王致诚是法国人,受天主教耶稣会委派来华传教,因画艺高超,被召入内廷供职。“王致诚“是他到中国后入乡随俗起的中文名字,原名是JeanDenisAttiret。王致诚自幼学画,还曾在罗马留学,绘画功底精深。在清宫他还参与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修建。

在《十骏马图》的创作中,王致诚负责绘制马匹形象,山水、树石等配景是由中国画家补画的。这样的合作作品在清代宫廷画里十分多见,多数出于皇帝的授意,体现了皇帝对新奇的西洋绘画,既接受又有所保留的欣赏态度。《石渠宝笈》中著录的王致诚的作品仅此一件。

清佚名

鸽谱图册

绢本,设色,纵41厘米,横40厘米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贮御书房,五玺全

《鸽谱图》是清代宫廷画家所绘,每页都以非常精细、写实的笔法绘制出雌雄鸽子一对,并在图画装裱边缘贴签标注出鸽名和品种。图中所绘鸽子是当时宫中眷养过的品种,时至今日其中的某些品种已经绝迹。这本《鸽谱图》除了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外,更对鹁鸽的品种研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清张照

临王献之帖卷

纸本,行书,纵16.2厘米,横.5厘米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贮静怡轩,五玺全

《临王献之帖卷》,作者张照,华亭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张照天资聪敏,学识渊博,参与编纂《石渠宝笈》、《大清会典》及《一统志》。擅长书法,尤以行书负盛名,为乾隆皇帝的主要代笔之一。

此书是张照为方觐所临写的王献之的法帖,包括:地黄汤帖、鸭头丸帖、阿姨帖、豹奴帖、鄱阳帖、散情帖、府君帖、服油帖、阿姑帖、舍内帖、李参军帖等。张照书法用笔敦厚淳朴,转折多变,气势贯通。本帖的引首“墨花砚雨”四字为乾隆朝吏部尚书、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高斌所书。高斌之女事乾隆皇帝,死后追谥慧贤皇贵妃。

深|读|故|宫|书|画

《石渠宝笈》通俗而言就是清宫书画的“藏宝秘笈”,著录了万余件内府收藏的历代珍贵书画。在编纂完成至今的两百年里,著录中的国宝与时代共沉浮,经历了离散、失落与重逢,但故宫始终是中国书画收藏、保存与研究最重要的地方。

在看这样一场展览前,我们有必要来回望故宫书画珍藏的前世今生,在这些书画同时代共沉浮的命运里,懂得一代又一代人守护珍视它们的关键——我们爱这些珍贵书画,因它们是如此生动直观地记录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审美气质,到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

(以下内容由央视纪录片《故宫》等资料整合)

乾隆皇帝像

三希堂

三希堂是皇帝赏玩书画的私人空间。多年前,一个名叫弘历的皇帝常常独自坐在这个不足6平米的小暖阁里,静静地欣赏着三件堪称绝世珍品的书法。它们是王珣的《伯远帖》、王献之的《中秋帖》,还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弘历认为,这是整个大清帝国汪洋般的宫廷书画收藏中,最精致的三件东西,为此他特意将这间小屋改名为“三希堂”。

正是这位爱好书画的皇帝,成就了整个清王朝的宫廷书画收藏。在这位乾隆皇帝当政的那半个多世纪里,他将这座皇家宫殿变成了中国最大的书画博物馆。

对于一位肩负治国重任的当朝皇帝来说,收藏书画不过是个人微不足道的消遣爱好,但恰恰因为弘历是个皇帝,而且还是个盛世帝王,他个人的这种风雅情趣就引发了一次历史空前的书画大聚集。几乎所有中国美术史上最重要的作品,都在他在位的60年间,进入了紫禁城。今天我们能够在故宫博物院里看到的那些最珍贵的书画文物,大多源自弘历的毕生收藏。

东晋王珣

行书伯远帖卷

左右滑动图片浏览全卷

上卷/下卷

东晋王献之

中秋帖

左右滑动图片浏览全卷

上卷/下卷

东晋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左右滑动图片浏览全卷

上卷/下卷

先来回顾一下乾隆朝之前,紫禁城里的书画收藏史。最初进入这座皇城的书画来自元代宫廷旧藏。作为胜利者,明王朝接管了属于前代王朝的一切遗物。这些曾经被元代宫廷保管的珍贵书画,被新主人钤上了新的印章。这样轻轻一印,历史就又翻过了一页。

然而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这些前代书画并没有更多的兴趣。宋代大画家李公麟的如花妙笔,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大批军用物资的图像,“思得多马,牧于野郊,有益于后世子孙,使有防边御患”,这位马上皇帝欣赏的似乎只是广备军马的战略意识。

整个明王朝的宫廷基本上没有什么积极的书画收藏活动,唯一值得一提的,只是查抄犯罪大臣家产的收获。

万历十年,富藏书画的权相张居正去世,他生前为自己谋取私利的事逐渐被政敌揭发。小气而贪财的万历皇帝终于愤怒,抄家行动迅速开始。就这样,臣子家藏的书画变成了宫廷内府收藏,但这似乎更像一场财富的转移,整个过程与艺术本身无关。不但入藏有限,明王朝的宫廷书画还不断地流失,而最主要的原因居然是开军饷。当崇祯皇帝在煤山脚下上吊的时候,他身后的紫禁城早已经是空空如也了。而后,新朝来临。

从关外来的铁骑,很快证明了自己对正统中国文化的兴趣。等到这个王朝“盛世”开始的时候,它已经拥有一个开明,且有深厚汉文化修养的君主。

康熙皇帝的身边聚集了一批汉族文臣,他们得到皇帝格外的优待。这里面有一个叫高士奇的人特别值得一提。高士奇不但逢迎乖巧,而且格外地精明,在向皇帝进献书画这件事情上,他异乎寻常地胆大,他竟然敢欺骗皇帝。

他进献给皇帝的书画都记载在他的一本书——《江村消夏录》中。在这本书里,高士奇对每件书画的外观特征详细记载,但对书画的真伪优劣却都没有说明。

江村消夏录

事实上,除了公开出版的《江村消夏录》之外,高士奇编纂的书画目录还有另外一部,后世称之为《江村书画目》。这一本,可以称为是他自己的私家珍秘底账,翻开高士奇自己的批注,他的用心一目了然:做工精细的假画是可以拿来进献皇帝的;真正有价值的名作真迹,则要永远秘密地珍藏在自己手中。

不过高士奇死后,他的全部藏品还是进入了皇宫内府,纵然他对书画着迷且精明过人,可他的心机还是斗不过时间和皇权。

高士奇去世32年后,康熙皇帝的孙儿弘历登基,年号乾隆。这位乾隆皇帝在热衷书画方面可算与当年的高士奇不相上下,不过当年他在这里赏玩他最珍爱的三件书帖的时候,却并不知道,他手中署名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作品,其实是唐宋时期的仿本,只有王珣的《伯远帖》是东晋时候的真迹。但尽管如此,这些收藏也足以值得夸耀了。

像三希堂三帖这样,有着千年历史的书画作品,在进入紫禁城之前都经历过无数惊险。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中国书画收藏史上那些令人心痛的劫难:

在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梁元帝萧绎被西魏军队围困在江陵城,在投降前夜,萧绎将他收藏的14万卷,囊括天下精华的书画典籍,一夜之间焚毁。

多年前,隋炀帝沿运河下扬州,东都洛阳收藏的书法名画随船前往,途中船只倾覆,随行书画大半落水。

距今多年前,金兵攻陷汴梁,宋徽宗的空前收藏从此散落流失......

了解了这千年传承的惊心动魄,当我们再回到当年弘历赏玩三希书帖的这间小屋,就不难体会,无论是在乾隆年间还是现在,能够看到属于那个时代的真迹,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清乾隆皇帝写字像

千年以来,书画的聚散流迁总与帝王命运、王朝更替相关。今天我们还能够在故宫博物院的展厅里看到这样的作品,则与年前那场改朝换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明末战事四起,大量宋元以前的书画珍品流散民间。到清康熙年间,随着社会逐步安定,民间书画精品渐渐汇集到少数大收藏家手中。等到乾隆皇帝开始从民间收画的时候,摆在他面前的,简直就像是几个现成的书画精品库。

这些书画入宫前,它们在民间的主人,用加盖鉴藏章的方式,将自己的印记永远地留在了画卷上。就是这些印章,记载下了每一幅书画的命运变迁。

宋范宽雪景寒林图

《雪景寒林图》是北宋大画家范宽的作品。它曾经为故宫旧藏,现在则是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幅画自问世以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到清朝康熙年间,被天津一个名叫安岐的大盐商收藏。

康熙后期,安岐在天津贩盐发家,之后他就开始大量收集古书画,并将自己的收藏著录成书,就是这本《墨缘汇观》。从书中的记载来看,当年安岐所藏的书画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多为年代久远的名家珍品。

然而到乾隆初年,由于天津盐场外迁,新兴盐商取代了老盐商,安家也随之败落。安岐手中这一大批书画精品,陆续被宫廷收购。

晋陆机

平复帖

左右滑动图片浏览全卷

上卷/下卷

唐韩干

照夜白(局部)

北宋范仲淹

道服赞

左右滑动图片浏览全卷

共四卷

元王冕

墨梅图

公元年,弘历去世。此后,他的儿子嘉庆皇帝在书画收藏方面就没有太多作为。这不仅是因为嘉庆不如乾隆那样风雅,更是因为,弘历确实已经在有生之年几乎囊括了天下收藏的最精华部分。

为了表示对父亲心爱之物的珍重和缅怀,嘉庆皇帝决定,将乾隆平时珍玩的书画器物,全部封存。这里就是嘉庆封存乾隆主要书画珍藏的延春阁。尽管弘历的收藏雅兴没有遗传,但嘉庆时,这栋延春阁,还是有一批书画入藏,其中就包括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

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卷

左右滑动图片浏览全卷

四部分

《清明上河图》问世之后,它的第一位收藏者是宋徽宗。而后,战争和朝代更替使《清明上河图》真迹的流传始终充满神秘感,直到明代权相严嵩倒台的时候,它才随着严嵩被查抄的家财一起进入宫廷。但没多久这幅画就又从宫中神秘地消失,而这里面的关键人物,就是《清明上河图》最后一段明代题跋的作者——大太监冯保。

冯保以不可告人的途径得到《清明上河图》的同时,在京城坊间开始迅速地流传起这样一种说法:据说宫里一个小太监偷偷把《清明上河图》盗出库房,逃跑时怕被人撞见,慌乱中便将画卷藏在某处宫殿的排水孔洞里,准备日后再夹带出宫。不料天不从人愿,当日就下起瓢泼大雨,而且一连下了三天。排水洞里的《清明上河图》被水浸泡,取出来时已经糟烂不可收拾。但事实上《清明上河图》没有被毁,也没有水泡的痕迹,就是说这个故事也是虚构的。

通过种种线索,今天的书画专家推测,当初《清明上河图》被毁的传说,很可能就是冯保,为掩盖自己盗画罪行而故意放出的风声。

自从离开紫禁城,《清明上河图》便又销声匿迹,直到嘉庆四年,也就是乾隆去世的那年,它才又重新回到这座皇城。

因为乾隆的去世,权臣和珅被迅速扳倒。早在两年前去世的湖广总督毕沅,因为被查出有交结和珅的行为,身后被抄家。《清明上河图》又一次出现在查抄物品中。这次,它被珍重地存放在延春阁,毕生热衷于书画的乾隆皇帝,终究没能在有生之年一睹它的真容。

精妙的清明上河图进入紫禁城后,于嘉庆十年被编入《石渠宝笈三编》。此后,清宫的入藏就没有什么精彩可言了。而乾隆朝耀眼的书画收藏则以登记造册的方式被记录了下来。

早在乾隆8年,弘历就决定,要将内府收藏的书画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理。首先将有关佛教和道教的作品,编撰成目录《秘殿珠林》;第二年,包含全部书画藏品的《石渠宝笈》开始编撰。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整理工作,它将为存在了两千年的中国宫廷书法绘画收藏画上一个句号。完成后的《石渠宝笈》,包括续编、三编共成书册。这是明清两代,年宫廷收藏的总结。也是历代帝王收藏的最后规模。全盛时期的清代宫廷收藏,大约有件以上,其中晋唐宋元书画0件,明代书画0件,这就是中国古典书画作品当时的最大规模。

《石渠宝笈》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故宫数以万计的藏画中,除了帝王收藏的这些历代名家作品之外,还有一些当朝宫廷画师创作的绘画作品。比如,忙得没有时间娱乐的雍正皇帝,喜欢请宫廷画师画行乐图。而宫廷绘画更重要的任务,是记录皇帝的功德成就。清王朝的帝国政绩就这样以书画的形式被记录下来。直到年,民国政府建立,清王朝近年的统治就此结束,以宫廷绘画记录历史的方式,也早在此前,被来自西方的照相技术取代。

溥仪

照片里的这个少年叫溥仪,他是已经退位的满清废帝,不过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他还住在紫禁城里。正是这个少年在之后的岁月里策划了一场大规模的盗窃活动,盗窃的目标,主要是当时存放在故宫里的那些珍贵书画。

他退位之后,在师傅们的张罗下,模仿乾隆皇帝的风雅刻了一套印章,而后,这个少年就持着这些印在故宫旧藏书画上大盖特盖起来。经他“御览”过的书画,有一千多件被他和胞弟溥杰偷偷盗运出宫,而这一切都是在“赏赐”的名义下进行的。故宫几百年积累的书画精华,几乎被这对十几岁的小哥俩蚂蚁搬家似的盗取一空。直到年溥仪被驱赶出宫,盗宝活动才被迫终止。

事实上,清宫藏品的第一次大流失,是在此之前六十多年的年。

圆明园是清代帝王用年时间陆续修建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也是皇家文物的重要收藏地。据不完全记载,圆明园中仅唐宋名人字画就有多幅。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以后进入圆明园,第二天,疯狂的抢劫开始了。价值连城的书画,在士兵眼里不过是废纸罢了,甚至被用来点烟。连续三天的抢劫之后,英法联军焚烧了圆明园。

《女史箴图》局部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是全世界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据说这里的宋元明瓷器的收藏量仅次于北京的故宫。在它的东方馆赫然展出着一幅《女史箴图》。这是中国最早的卷轴画,虽然是隋唐时期的摹本,但它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少有的传世作品。3年英军上尉约翰把它卖给了大英博物馆。这幅画来自于对中国的另一次抢劫。

0年农历八月初四,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紫禁城自建成以来第一次遭到外来入侵。这是俄国官兵在乾清宫的皇帝宝座上兴致勃勃的留影。当时,各国军队在紫禁城轮流驻扎,先后长达一年多时间,故宫文物遭到洗劫。

唐韩滉

五牛图卷

左右滑动图片浏览全卷

上/中/下卷

这是当年从中南海的瀛台被抢走的《五牛图》,它是唐代大画家韩滉的真迹,而目前唐人真迹存世已经寥寥无几。它被抢走后,多年不知所踪。年,国家以5万元港币从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买回。

故宫以及宫中文物的命运始终随着国运与时局的变化而动荡起伏。溥仪住在紫禁城的最后几年,小朝廷处在一片末日的混乱当中,一批太监开始伺机盗宝。当时地安门一带新开了不少古玩店,而且生意都很兴隆,而这些店铺的后台老板大多是宫中的太监。

新中国成立后,在清理故宫时,曾经在多处发现了被太监们藏匿起来却没来得及带出宫去的珍贵字画。其中在重华宫的戏台底下就发现了金代大画家赵霖的《昭陵六骏图卷》。它是根据陕西唐太宗昭陵墓的石刻所绘,这是赵霖惟一传世的作品。

宫中文物的失窃惹怒了溥仪,他命内务府彻底查办。但这却招来了更大的祸患。年6月26日,为了灭掉偷盗的罪证,太监放火烧毁了建福宫,当年乾隆皇帝留给嘉庆皇帝的大部分收藏都装箱封存在这里。究竟这把火烧掉了多少东西,至今还是一个谜,据说,建福宫内曾存放了上千尊金佛,事后,光一家金店在处理这些灰烬时就拣出了一万七千两金块和金片。

金赵霖

昭陵六骏图

左右滑动图片浏览全卷

上卷/下卷

而在居住后廷的十几年中,溥仪曾随心所欲地把许多宫中的东西赏给它的近臣。这幅《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大画家顾闳中的杰作,当年溥仪随手把它赏给了他的师傅梁鼎芬。虽然后来被清宫收回,但又被溥仪带出宫外流散于民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物局从香港购回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南唐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左右滑动图片浏览全卷

上/中/下卷

这幅宋人摹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当时宫中有两件,溥仪把其中的一件赏给了他的师傅朱益藩,后来那一件流到美国藏于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宋人

摹顾恺之《洛神赋图》

左右滑动图片浏览全卷

上/中/下卷

如果说以往的赏赐是为了摆谱,那么这次对溥杰的所谓赏赐就完全是有预谋的偷盗。作为逊位皇帝,他并不敢直接把东西拿出宫去,而是制造机会,让他的弟弟溥杰进宫陪读,由太监用黄绫将书画、善本包好,交给溥杰,放学后再带出宫外。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回忆说,这样的盗运活动几乎一天不断地干了半年多的时间,运出的字画古籍都是出类拔萃的精品。

这是后来清室善后委员会发现的“赏溥杰单”。从这里看出,这种盗宝活动开始于年,宣统14年的7月13日。先是一些宋元善本,后来就是历代名画,总数是册页68件,字画件。其中仅十一月初八一天就赏出26件之多。

年2月23日,在被赶出紫禁城3个多月后,溥仪离开北京,来到了天津日租界内的“张园”,随后还成立了所谓的“清室驻津办事处”,依然过着小朝廷的奢华生活。为了支撑门面,他开始变卖他当初偷运出来的书画。

在天津,溥仪究竟卖出了多少书画已无稽可查,但仅仅赏给经手人的就有《历代帝王像》《步辇图》等名作。

唐阎立本

步辇图

左右滑动图片浏览全卷

上卷/下卷

唐阎立本

历代帝王像(局部)

《步辇图》是唐朝阎立本的真迹,反映了唐王朝与吐蕃和亲的重要史实。这两件作品解放后被故宫博物院收回。而与《女史箴图》同等珍贵的《历代帝王像》从天津流出后被卖给日本人,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

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这一年的11月10日,溥仪悄悄地离开天津去了日军控制下的长春。年3月9日,在长春的伪皇宫里,在签署了卖国条约“日满议定书”后,溥仪变成了伪满洲国的皇帝。

在当上傀儡皇帝后不久,他偷运出宫的文物也从天津秘密运到长春,存放在了叫“小白楼”的仓库之内。几乎与此同时,新成立的故宫博物院为了在时局恶化时保证文物的安全,开始准备文物南迁。一时间舆论哗然,毕竟这是几百年来如此大批量的国宝第一次有计划地主动地离开紫禁城,不少人为此担忧,甚至有人要以武力阻止南迁。

年2月5日夜,一大批板车进入了故宫,在神武门广场,文物集中装车,随后出午门运往前门火车站。故宫职员那志良后来回忆那夜的情景说:“当时非常寂静,除了车辆声之外没有任何声音。没人说话,也没人唱歌,有非常凄凉的感觉。”没人知道这些国宝何时才能够再运回来。

第二天清晨,满载文物的火车,驶出了前门火车站。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文物大迁移就这样开始了。这些文物来自故宫和古物陈列所等处,共计00多箱,其中故宫文物有0多箱。最后,在5年多时间,这批国宝辗转了大半个中国,其间,没有一件文物丢失或损坏。这是世界文物史上的一个奇迹。

溥仪在抗战的几年中,一直住在长春的伪皇宫里。年8月8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日本人的傀儡溥仪感到大势已去,仓皇中他从小白楼只带走了多件书画和一些珠宝准备逃亡日本,3天后,溥仪在沈阳机场被苏联红军俘获,这批文物后来被交给了东北博物馆也就是现在辽宁博物馆的前身。目前,辽宁博物馆收藏的溥仪带走的文物数量仅次于故宫。其中唐人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和欧阳洵的《梦奠帖》都是稀世珍品,成为辽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溥仪离开伪皇宫后不久,他留在小白楼没来得及带走的大量文物被看守的卫兵哄抢,无数的字画在抢劫中被损坏,其余的随四散的士兵流入民间。北宋画家李公麟,其传世作品仅有三件,分别是《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和《三马图》。其中之一的《三马图》在这次哄抢中被撕成碎片。

北宋李公麟

临韦偃牧放图

左右滑动图片浏览全卷

上卷/下卷

北京琉璃厂在乾隆年间已发展成为著名的文化街市。抗战胜利后,琉璃厂出现了一段异常繁荣的时期,原因就是当年在小白楼被哄抢的大批书画开始在这里出现,古玩商们把它们称为“东北货”。

南宋大画家李唐的《晋文公复国图》,在琉璃厂被一位收藏家买走后捐给了美国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据考证,美国至少有6家博物馆藏有“东北货”,其中尤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最多,计有多件。

就在被溥仪带走的文物历经颠沛流离的时候,当年西迁大后方的三路故宫文物陆续被运回南京。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下令将存放在南京的故宫南迁文物运往台湾,从年12月22日,到年2月,共有箱文物被运到台湾,虽然这只是故宫南迁文物的四分之一,但却都是筛选过的精品。

当年从故宫运出的文物从此分藏海峡两岸,而当年护送过这些国宝的人有的离开故宫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解放初期的故宫,百废待兴。在国家的支持下,还留在南京的故宫文物陆续地被运回到故宫。

年国家出台政策,以琉璃厂为中心,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当年从故宫流失出去的文物。并从全国各博物院馆向故宫博物院调拨,以充实故宫的收藏。很快一大批当年流散出去的文物,如《清明上河图》等再次回到了故宫。而这些文物很多来自于个人的无偿捐赠。

在现在的景仁宫里,每一面墙上都记录着历年来为故宫捐献文物的人士的姓名。

张伯驹与夫人

大收藏家张伯驹的名字赫然其中,他收藏的东晋陆机的《平复帖》是公认最早的卷轴书法作品,被称为“墨皇”。当年为了不让它落入日本人手里,张伯驹就把它缝在贴身的衣服里整天穿着。解放后他将这件作品连同其余的七件珍品陆续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

再回到三希堂,清宫最后的盗宝行动就发生在皇室出宫当天,不过这次行窃的不是溥仪。同治皇帝的瑜妃姓赫舍里氏,官称敬懿皇贵妃,把这个三希堂里面《中秋帖》和《伯远帖》,偷偷的转移到她自己居住的寿康宫,而且在24年出宫的时候,卷在行李里带回娘家去了。

之后,二帖辗转被当时北平最大的收藏家郭葆昌买到。

十余年后,新一代收藏家崛起。张伯驹是新一代中有名的爱国收藏家,他与夫人潘素为保护国宝不流失海外倾尽家财,许多国宝都是他们夫妇后来向国家捐献的。年,就是他们向郭葆昌提出求购二帖。但当时一个帖要价合到黄金一千两,张伯驹当时不可能有这个财力,只好作罢。

解放前,二帖被郭葆昌的儿子带到香港,年底,在周总理直接批示下,二帖被以45.8万港币购回。

百年沧桑,三希中的二希历经坎坷但终究回到故宫。在特定的展出日子里,前来参观的游人可以亲眼见到,这两件曾经被乾隆皇帝珍爱的书帖。而当年溥仪出宫时仍留在宫中的快雪时晴帖,则在抗战前文物南迁的时候,与其他珍贵文物一起被转移到南京。年它又被运往台湾,现在存放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宋张先的十咏图,被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一千八百万元人民币买走,开创了中国画在国内拍卖的最高价位,这是中国博物馆进入拍卖行购买文物的开始。这幅画自从年被溥仪在长春遗失,便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次拍卖是它半个世纪以来首次现身,整个中国文物收藏界都为之震动。而故宫博物院的收购手笔则令人刮目相看。

隋展子虔

游春图卷

左右滑动图片浏览全卷

上卷/下卷

隋代画家展子虔的这幅《游春图》,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年代最久远的绘画真迹。

我们很难想像,从它问世到今天的0年间,这幅轻薄脆弱的绢本画经历过多少次战火、水患和人祸,但它奇迹般地保全了下来。今天,它结束了千百年来离乱聚散的历史命运,和所有幸存的古书画一起,证明着一个古老民族文明的传承。

目前,台北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不同数量地藏有清宫旧藏文物。在世界上,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奥地利、德国、加拿大、意大利、荷兰、新加坡、土耳其、瑞士、瑞典、丹麦、挪威等国的博物馆还藏有清宫旧藏文物,但具体数字是多少,已无从考证。

石渠宝笈特展

展览时间:第一期9月8日-10月11日/第二期10月13日-11月8日

展览地点:北京故宫博物院延禧宫、武英殿

开放情况:8:30-17:00(旺季:4月1日-10月31日)/8:30-16:30(淡季:11月1日-3月31日)周一闭馆(不含法定节假日)

门票:60/人(旺季)40/人(淡季)

*故宫博物院现已实施限流措施,请提前前往故宫门票预订网站订票(







































甲氧沙林是不是治疗白癜风的药物
中科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uopkk.com//mjccyy/16984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