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吃,应该是人人感兴趣的

有人直接就说:人活着不就是为了吃么?

美食

尤其在这爆冷的日子里,窝在温暖的房间里,是不是第一想到的就是吃?老上海,还剩多少可以吃的菜?这不是书集君探讨的话题,是最近参加的一个新书发布活动的话题。

书名是《浪食记》,书封上就是一层层扣肉,似乎还在散发着浓郁的香味。

作者是《三联生活周刊》前资深主笔王恺,自然文笔差不了。作为记者,他走南闯北,没少长见识,自然也顺便没少“吃”。

尤其让很多读者冒雨赶来的由头之一是,和作者对谈的嘉宾是毛尖老师,那可是上海文坛极其逗趣的一位,无论是点评电影、电视,还是点评某某名人,都是极其有味。有人称她为新左派的代表。

这次的活动地点是上海一家小而美的书店,半层书店。

就是这样一层+上面的半层,其实门口的楼梯上去还有一个半层,三个层次,每个角度望去都很雅致。

活动现场有部分读者坐在二层,部分读者坐在一层,因为现场有媒体直播,所以原谅书集君活动的时候只拍了前面嘉宾的照片,没回头拍读者。

右边这位就是号称吃出了“工伤”的王恺,每到一个地方,他习惯一个人点一桌子美食,在旁边食客和服务员目瞪口呆中大快朵颐。

左边这位就是一直淡定、藏着锋芒的毛尖老师,她一上来,就围绕《浪食记》摆出“浪聊”的架势(浪聊是她原话)。

请跟着书集君,看看:吃,能如何逗趣?

舌尖上的恋爱

毛尖老师说:这不是一本单纯说吃的书,通过饮食写的是男女,让我想到了张爱玲。作者应该不是一个容易专情的人,或者说对感情生活要求高,既要女子香怜,又要女子生机勃勃。所以,书名中有一个浪字很准确。

似乎被毛尖定性为“不专情”有些不好意思,王恺自我解释道:其实我原来的书名是《每块肉都是有来历的》,因为出版社是北京大学出版社,觉得这个书名不够文艺,没同意。因为我喜欢读林芙美子的《放浪记》,就取名《浪食记》,其实这本书更似一卷饮食浮世绘。写美食,也写美食折射的人情世相,以及美食背后不同地区人群的文化与心理。如围绕食物而展开的服务员、餐馆老板,以及食客的众生相等。我很喜欢我的编辑加的这几句话,说我“可能是一个无目的的漫游者,在吃的王国里看到了食物的新鲜之外,还看到了食客的众生相以及餐馆外天边那一朵云”。所以它是一个美食和美食之外人情的书。

可是毛尖还是不肯放过王恺,不允许他这么文绉绉,她继续说他是“不怕死,但贪生的人,通过食物表达不满足,吃不饱的欲望,其实还是在不断和与饮食艳遇,与美食谈恋爱。”

美食代表乡愁

中国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即使如苏州跟上海这么近,但菜完全不一样。同样浦东、松江、嘉定也跟上海市区的菜和饮食习惯其实也不一样,每个地方的本地菜都很顽固,会形成自己的菜系结构,王恺说“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乡愁。”

他作为社会记者,为采访在各地奔波,大多是围绕灾难主题,如地震第二天的北川、贩毒的金三角、贵州云南偏僻的乡村,因为不知道接下来还会面对什么险恶,只好先吃一顿饱饭慰藉自己。收获就是:往往能带来最多乡愁的就是食物,会为某种美食而回味,念念不忘。所以,“虽然没有家乡感,美食让我乡愁。”

这点得到了毛尖老师的认同,她作为宁波人,每次出国太久回来,第一时间就吃妈妈做的呛蟹,找安慰。她说,那种踏实感能让她精神饱满的投入接下来的战斗。

要像推销员一样吃

这是王恺《浪食记》自序里写的一句话,挺有趣。

一般人去吃东西或者大家去哪儿旅游,总是有一个既定的目的地,比如说去云南、贵州、四川。但王恺,因为工作,去的好多地方都不是一个预定的地方,这样跑遍了50个中型城市、个小型城市,如推销员一样,不断去陌生的地方吃陌生的饭,去邂逅一些陌生的东西。所以,书名中的“浪”,不仅是有关饮食的浪漫经历,也是流浪着对美食追寻之旅。

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沈宏非评价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吃万家饭。这是一本万里路上万里挑一的必读书。

这书还得到了《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美食作家殳俏、欧阳应霁的推荐!

跟食物的一期一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食情怀,美食究竟是什么?

王恺:我觉得美食绝对不是网红食品。好的食物特别本质,比如一个人辛辛苦苦做了十年馒头,做得特别好,那它就是一种美食。美食在不同的情境下,就是让食物挥发出它特别本质的东西。而且我们跟食物相遇的时候都是特别好的时候,无论是饿的时候还是心情好的时候,毕竟你心情沮丧的时候会食不下咽嘛。我眼中的美好的食物就是我们跟食物的一期一会。如我在偏远地方无意中看到的一个广告:火腿,杨菊花,电话……我立刻给这个杨菊花打电话购买。回来后切点火腿炖鸡汤,真的是回味无穷。

老上海的美食

老上海,还剩多少可以吃的菜?

回到开头的问题,这也是在场读者都想知道答案的话题。

王恺:上海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城市——无论是现在一眼看过去的国际大都市,还是19世纪刚开埠时候那种华洋杂糅的气质。在饮食上,上海本地形成了一个特别好玩儿的口味——华洋杂糅,有宁波、绍兴的乡土味,又都被城市化处理了。如王安忆小说里有写道,资本家的少奶奶穷了被抄家了,好不容易买了几斤肉几个鸡蛋,做了一个红烧肉蛋。在更早的一些书里,比如晚清《海上花列传》里,外滩很多名媛会点虾仁炒面、两面黄、黄鱼面。而这些美食历经岁月打磨,还原样保留着。

谈起老上海美食,毛尖老师也滔滔不绝,想起浦东猪油渣汤,响油鳝糊、油爆河虾、红烧划水、腌笃鲜、烤麸……

在场的读者也纷纷参与:草头圈子,馄饨,炸大排……

听得书集君,想马上去觅食。

翻开《浪食记》,王恺以浪迹于食物间的亲身经历,将中国各地乃至世界隐蔽角落里的各样食材与烹饪方式娓娓道来,并在其间隐隐勾连出一个历史悠久、散落于民间的饮食秩序系统。

书中还收录画家、书法家林曦特别创作的食物题材绘画以及手抄《随园食单》,细腻温暖的画风与王恺体贴入微的文字相得益彰。附赠的是以书中插图为素材制作的年双月历,也可做书签。 

《浪食记》所写食物不拘一格,从东北街边的烤羊肉串,到四川小镇的十年陈高粱,再到巴黎越南餐厅的一碗米线,大多为日常饮食,也有高级餐厅的精致美食。

按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跟随作者天南地北游食四方,第二章分门别类体味美食之道,第三章趣谈饮食写作中的历史文化,第四章则是作者对吃这一最原始人生安慰的个人感性领悟。

《浪食记》

王恺著 定价:49.00元

全场包邮 75折扣价:37.73元

当日发货(16:00前订单)

(包邮地区:江浙沪京粤)

扫码京东下单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小店购买更多好书,75折全场包邮(包邮地区:江浙沪京粤)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价格多少
让青春没有白癜风干扰


转载请注明:http://www.uopkk.com//mjcczl/169776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