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上海股疝专科治疗医院 >> 股疝诊断 >> 壮丽70载蒋永康追求光明七十载
对91岁高龄的蒋永康来说,70年前的年10月1日,是铭刻在心中的一个日子。那是他履历表上记载的工作时间,也是他从台湾投奔祖国大陆,命运发生转折的时刻。
蒋永康,年4月出生于江苏常州,年考入国民党政府的国防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的前身),年3月,跟随学校由上海整体迁到台湾。
年9月30日,他和两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偷偷从学校跑出来,乘坐渔民运货的木船,渡海到舟山群岛,回到祖国大陆。登上大陆的第二天,传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消息。
“为什么选择回来?”这个问题,萦绕着蒋永康,追问了70年,从特殊年代的甄别审查,到改革开放年代的好奇询问。时隔70年再问,蒋永康仍然只有一个答案:“当然要回来啊。亲人和家乡在这边,理想和报负也在这边。”
他年轻时选择医学,是为治病救人,选择从军,是为报效国家。学校迁到台湾后,他一直想法子回来。对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他充满向往。少年时代,他在家乡看见过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队伍,和旧军队不同,留下深刻印象。
那个时期,学校先后有20多个同学陆陆续续从台湾回到大陆,进入第二军医大学继续学业,学校组织了隔离学习班,以派遣特务嫌疑进行甄别审查,年5月做出结论:同意本人现有交代。年,他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分配到海军医院,年政治运动开始,这批有涉台经历的医学生,脱下军装,集体转业到地方。年2月,这段弃暗投明的历史被认定为冤假错案,终于彻底平反。
△蒋永康青年时的戎装照
70年心路历程,光影随行。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理想,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信念,始终伴随着他。年他加入民盟;年黄河泛滥,他担任组长率医疗队赴济宁灾区抗洪救灾。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山东省第七届人大代表、第七届政协委员;青岛市第六、七、八、十届青岛市政协委员;农工党青岛市委主委、名誉主委;年当选青岛市政协副主席。在市立外科50年年5月,背着政治上不可靠、不被信任的思想包袱,蒋永康医院。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身心所遭受的波折和痛苦,他毫无怨言,留在记忆中,津津道来的,也多是困境中的温暖和扶持。
“医院的时候,王训颎院长是当时的副院长兼外科主任,他是年毕业于老齐鲁的大学生,查房的时候,发现我会讲英文,非常高兴,由此对我很重视,鼓励我不要丢弃外语,经常找一些英文资料让我翻译,再拿给他修改,这不仅在业务上给我很大的帮助,在精神上也给我很大的支持和鼓舞。”
“当时的院长刘砚湄,是行伍出身的土八路,但是识才爱才,保护和重用知识分子。”
“当时的党委书记李坤英,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深入职工中间,了解情况很透彻,说出来的话有感情,有力量,知识分子很愿意听。”
“即便在文革最混乱的时期,医院依然队形不散,坚守岗位治病救人,而且不断取得研究成果和技术突破。记得有一年春节,发生火车和汽车相撞的群发伤事件,大批骨折、内脏破裂的病人,只有医院的医生一叫就到,迅速集结,投入抢救。”
一个人的品格和才华,即便是在逆境中,也不会被埋没。年,全院只有两个主治晋升名额,他是其中之一。年任外科副主任,年接替王训颎院长担任外科主任,直至年辞去外科主任,年办理退休。
说起五六十年代的医院,蒋永康随口说出当时的一句顺口溜:“低低洼洼的地,破破烂烂的房,熙熙攘攘的病人,二十四小时地忙”,医生少,床位少,但病人特别多,作为医生,通常没有上下班的时间概念,蒋永康每天六点多吃完早饭就出门,晚上和节假日随叫随到,孩子们很小就学会了做饭、操持家务,照顾工作忙碌的父母。蒋永康五十年代跟随王训颎等前辈开展颅脑外伤的抢救和治疗工作,专长于脑外科、普外科,以丰富深厚的理论功底、精湛全面的手术技术,在外科领域做了大量工作,是全市德高望重的外科专家。回顾自己在医院外科的50年,蒋永康很少提及自己,更多地回忆王训颎院长等老一代医学前辈。他回忆自己在医院的成长经历:“我在王院长手下做住院医师整整做了八年,他喜欢带我上台手术,我跟他做了三年手术,就是看了三年手术。他做手术有一个特点,做什么都要从头做,一直做到最后,一个手术,从铺无菌布,到缝皮、到贴纱布、贴胶布,他全要自己一步一步亲自来,每一个步骤都很有规矩,一看就是他干的活。手术中每一个步骤的道理,他都详细地讲给你听,但就是不许你动手,他反复地说:“不着急,先慢慢看。”比我年资低的医生没机会动手,也很着急,怂恿着我去找王院长:“你年资最高,你跟他去说说,不让我们动手,怎么能练出本事?”我去跟王院长讲,他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美国人做眼科手术,必须做次助手,才能上手术。”“王院长反对年轻医生在病人身上做练习,为此他设计了一块小木板,上面钉上纱布,放上针、线、血管钳、镊子和持针器,青年医师人手一个,他手把手地教我们怎样打结、缝合,怎样使用器械,我们整天对着这块木板练习,却不允许在病人身上试手。当时的外科界曾有种说法:手术就象画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风格,有的人是画工笔画,有的人是画写意画。王院长很不同意这种说法:“病人的身体不是一张画纸,病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哪能这样随意?外科医生的每个动作都必须规范和标准。”在王院长的更衣橱里,一直贴着用拉丁文写的一句话“爱护组织”。他回忆自己在医院的多年感悟:“我跟王院长做助手8年,学到了很多手术操作的技巧,也用心地学习他身上体现出的对事严谨、待人宽厚的涵养。在那个政治空气浓厚的年代里,业务上出了事情,许多人都会往那些所谓政治历史不清楚的人身上推,这是那个特殊年代的思维定式。但王院长从来不这样,他始终是独立不阿、实事求是,顶多是不表态,从来不牵强附会。我和王院长一起工作,内心感觉非常踏实、放心,他从来不说大话、不说假话,和他在一起很信得过。”“我有时候着急,发脾气,王院长就劝我,‘别生气别生气,气坏身体没人替’。”市立传统的传承和守护者蒋永康和老一代医学家王训颎院长、唐之曦主任等一起,开创和见证了医院外科的全盛时代。但是他更多地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传承者和守护者:传承老一代积淀的优良传统,守护老市立的精神和光荣。他从老一代医学前辈的手中接过医院外科的光荣传统,又将这份光荣和责任传递给后来者。在他的眼中,老市立的传统,包括严谨扎实的工作规范;永不满足的学习和创新精神;尊师重教、坦荡无私的育人情怀;活泼民主的学术作风。“凡事都应该是规规矩矩的,不仅仅是做手术,插胃管、肛门指诊、腹部检查等等工作的小细节,怎样减少病人的痛苦、避免病人不必要的损伤,在老市立人眼里都有一套很讲究的规矩。比如做腹部检查时,反复强调这样一个工作细节:腹部检查的暴露标准,必须是上至乳腺水平,下至大腿中三分之一。这是一个简单的工作细节,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我曾遇到一例怀疑是肠梗阻、其实是股疝的病例,把青医二十几个实习同学带过来,要求每人做腹部检查,然后写出诊断。二十几个人没有一人诊断正确。为什么?他们做腹部检查时暴露标准不规范,病人腹股沟处很明显的股疝病征被忽略了,导致误诊。”“学会了做小褂,就会做长袍。”蒋永康记着老一辈医生的这句话,又把它传给青年医生。所谓的“小褂”,就是一针一线、一招一式这样的工作细节,以及从严谨规范的工作细节中培养出来的扎实的职业素养。“老一辈专家非常有威望,也非常尊重别人的意见,从善如流,不抱个人的成见和架子。徐院长每次会诊或者病例讨论,最后一句话一定是“你的意见是什么?”王院长最初做胃大部切除术时,习惯做结肠后,有时形成内疝。我们年轻大夫提出,应该把结肠后面的缝隙缝起来避免内疝。他听从了我们的建议,手术改进后,效果很好;青医教研组进驻医院后,我们发现他们做胃大部切除术是做结肠前,效果不错,我们也改成了结肠前。很多手术,我们就是这样不断摸索、不断改进,老一代市立人,即便在艰难环境下,也一直虚怀若谷、永不满足,医院繁荣发展的精髓。”虚怀若谷、谦谦君子,这是蒋永康所推崇的老一辈人的作风,他自己身上也很有古风。做普通医生的时候,很多年轻医生和进修医生喜欢跟他查房,不仅因为他业务好,耐心细致,还因为他平等待人,非常尊重下级医生。做外科主任的时候,外科人才济济,各路英豪,他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很好地维系了外科的团结和活力,推进了外科各个专业的发展,面对各个外科专业的发展壮大和相继独立,心中虽不舍,依然坚定地认为“大势所趋”。他担任青岛市政协副主席之后,按照规定可以配备专车,他坚辞,宁愿每天骑着“大金鹿”自行车上下班。他74岁才退休,退休之后,经常有职工看到他像普通病人一样在门诊排队等候缴费、拿药,不声张,不让人陪,不给单位添麻烦。谈到尊师重教的传统,蒋永康自己就是很好的表率。他年轻时跟随王训颎院长学习手术,一生视为恩师,一生尊以父执之礼。王院长80医院坐诊查房,他总是垂手站在身后,王院长肩周活动不太灵便了,穿脱白大衣时,他总是站在身后,亲手伺候更衣。医生要永远紧贴着病人从医70年,最大的体会是什么?蒋永康说,一个医生永远要紧贴着病人,要对病人有感情,主要精力放在病人身上。技术设备再发达,第一手的资料依然要来源于病人,多接触病人。多摸摸病人,外科医生的临床灵感自手上来。为什么人民群众对中医比较认可?中医重视接触病人,望闻问切,接触多了,才会有信任有感情。医患关系出现问题,我们要更多地查找自己的原因。机器和工具代替不了人,社会和科技越进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越要往前走。医生要永远紧贴着病人。这个观念,他反复讲,甚至带着忧心如焚的迫切讲。年,医院百年院庆,拍摄一部专题片,邀请老专家们来院录制镜头,每人几句喜庆感怀的话。蒋永康却不理睬导演的反复提示,他在镜头前面容严肃,忧心如焚地阐述这个观念。片子后期制作的时候,剪辑师犯了难,最后勉强剪辑拼凑出一句无伤大雅的祝福话语。也许在他看来,在百年历史的节点,这些发自肺腑的嘱咐,这些更真实有力的语句,更应该留给后人知道吧。岁月的澄净和光彩蒋永康老人的家中,有一种特别的简单大气,那是岁月的澄净和光彩。正如这位91岁老人,他的身上没有老年人常见的暮气,却有着常人难得的开阔辽远。他的案头,整齐摆放着一摞摞书籍:英语词典、古书诗词,和分门别类的各种笔记摘抄。靠近手边的,是几本英语工具书,年代久远,全都摩挲得辨认不出封面字迹,最早的一本出版于年,背面盖有他的名章和年轻时的手迹:“尽为人用,用之求知,知之而行,行而为人,乐哉无穷,躬力致志,德矣隆隆。”他坚持学习英语,并告诫青年医生,英语是必须掌握的一个“工具”,以此开阔眼界,提升技术。枕边摆放的,除了一个简单的保健箱,就是一摞自己手书的毛笔字,大小不一的废旧纸张,装订成册,这是他的枕边读物。翻开这些枕边的手抄本,许多语句出自各种古书典籍,夹杂很多个人创作,信手拈来,自成一篇,显示出老人深厚的旧学功底;其中,又有很多时事评论,夹杂个人点评和注解,其中的信息,包含最近的 ,中央时政要闻,最新的理论学习资料,所流露出的时代感、思想的灵动开阔和深刻,绝不像一个90多岁的老人。其中撰写的一首《寄托.清平》“诗书文章一时景,人民江山是根本。自古圣贤皆寂寞,历来功名有争论。平生不求亮闻达,盛世更拟其清平,涧底青松经风雨,雪里红梅寄香吟。”最后两句,“涧底青松经风雨,雪里红梅寄香吟”,是对自己曲折人生的自比。
一首《春天》“每逢开元不轻松,曾经沧海心事重,文化灾难急不得,改革开放赖群雄,权利市场宜利民,治国理政应协同,经济创新重实用,科技艺术立大功。”,则是这位耄耋老人对共和国70年历史和新时代的感悟。
老人还随手写下一些自勉的话语:“随潮流,明方向,从贤能,尽己责,平平淡淡,清清白白。”
“山静松声远,秋清泉汽清,追求真善美,应有大度量。”
“人要生存与发展,必须敏于学而慎于行。”
“登泰山抵‘十八盘’,仰望南天门,高路入云端。下悬千万壑,惊心又动魄。惶惶乎心悸意摇,此时却见右侧壁镌刻有“山险心平”四个大字,使人受到启示,鼓舞重振精神,化惊恐为勇敢,处乱不惊,情绪平衡。人在关键时刻,能排出一切私心杂念,受崇高信念,鼓足勇气,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这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是他外出旅行的随笔。“快乐,幸福,幸运,欢喜,满意,满足,自由,感慨,追求,评估,增益”,则是他每日心情的写照。
最有趣的是他改编的、用作自勉的“三字经”:“......长见识,练身体,有规律,听教导,知是非,勿嫩堕,不娇气,点滴起.....”
“蒋主任,您都90多岁了,还要听谁的教导啊?”
“听党和国家的教导,听晚辈和孩子的教导,听真理的教导啊!”
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老人在书案前写下“国庆”二字,大家夸奖他手不抖,有力道,他底气十足的说:“外科医生的手,不能抖!”
文/丁海燕
摄影/文化宣传部戴毅张瑄
校对排版/文化宣传部张小青任静
更多精彩①“上合医路”促交融共引领第五届青岛国际医学论坛成功举办
②为患者安全发声,以国际视角引领患者安全之道——年世界华人医师协会患者安全与医疗质量论坛成功召开
③我院与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全面共建签约开启深度合作
④放榜|全国改善医疗服务擂台赛市立华东赛区斩获佳绩
⑤我们都是追梦人
有一种表白叫“我爱你,中国!”
点一下在看再走吧
看白癜风费用贵吗中西医诊疗白癜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