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为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合即汇合,阳为阴之对,本经自项而下分成两支,行至委中与本穴则合而下行,故名合阳。合阳穴主治腰腿及前阴等疾患:如腰脊强痛,脚腨酸重,腿筋挛急,足跗痛,疝气,崩漏,带下,阴暴痛,癫疾,瘈疭,腹痛,肠游,下肢痿痹,膝胫酸重,寒疝,现代又多用合阳穴治疗腓肠肌痉挛,痔疾,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睾丸炎,前列腺炎,脑血管病后遗症,肠出血,疝痛,腓肠肌痉挛等。

出处

《针灸甲乙经》:跟厥膝急,腰脊痛引腹……合阳主之。

穴名解

合即汇合,阳为阴之对,本经自项而下分成两支,行至委中与本穴则合而下行,故名合阳。

合,会合。阳,指足太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自委中行来,出腘窝之凹,而达腨肠肌之凸。凡物体以凹陷为阴,凸突为阳。《黄帝内经素问》云:“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本穴在膝胭下,为足太阳两支线相合之处,足太阳在背部左右侧,自附分穴分为内外两行,下行相遇于委中后,至此又复合为一支而下贯腨内也,故名“合阳”。

所属部位

小腿部

定位

标准定位:合阳穴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

合阳穴位于小腿后面,腘窝横纹中点直下2寸处,当腓肠肌二头之间。另说“在膝约中央下三寸”(《备急千金要方》);“委中下一寸”(《针灸大全》);“委中下四寸大些”(《针灸集成》)。

穴位解剖

合阳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跖肌、腘肌。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腘动、静脉。分布着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皮肤由股后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小隐静脉经外踝后下方升至小腿后面,穿腘筋膜注入腘静脉。小腿三头肌由腓肠肌的内、外侧头和比目鱼肌相结合形成。前肌内、外侧头起于股骨的内、外侧髁,两头在小腿中上部互相汇合,向下移行于腱膜,汇合处表面凹陷,即为该穴取穴的标志。比目鱼肌位于腓肠肌的深面,起于胫、腓骨的后面,肌束向下移行于腱。庐肌腱与腓肠肌腱膜合成跟腱,止于跟骨后面的跟结节。小腿三头肌使足跖屈(上提足跟),对维持人体直立姿势起重要作用。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比目鱼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分布,并有小隐静脉经过;深层有胫神经肌支和腘动脉分支分布。

功效与作用

合阳穴有舒筋通络、调经止带、强健腰膝的功效。

合阳穴有调血理气、活络止痛的作用。

合阳穴有舒筋利节之功,主治腰脊痛、下肢酸痛、麻痹、寒疝、偏坠、女子崩带等症有效。其所治症,多为腰脊腿腹寒热偏滞之症,取合阳穴生热之阳,藉以抵御沉滞之阴,亦宣通瘀涩之意也。

主治病证

合阳穴主治腰腿及前阴等疾患:如腰脊强痛,脚腨酸重,腿筋挛急,足跗痛,疝气,崩漏,带下,阴暴痛,癫疾,瘈疭,腹痛,肠游,下肢痿痹,膝胫酸重,寒疝,现代又多用合阳穴治疗腓肠肌痉挛,痔疾,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睾丸炎,前列腺炎,脑血管病后遗症,肠出血,疝痛,腓肠肌痉挛等。

合阳穴主治腰腿及前阴等疾患:如腰脊强痛、脚腨酸重、腿筋挛急、足跗痛、疝气、崩漏、带下、阴暴痛、癫疾、瘈疭、腹痛、肠游等。

1.妇产科系统疾病: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睾丸炎,前列腺炎;

3.其它:脑血管病后遗症,肠出血,疝痛,腓肠肌痉挛。

刺灸法刺法

直刺1~2寸,局部有酸胀感,有触电感向足底放散。

注意:合阳穴深部正当腘动、静脉处,故针刺时应避开。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合阳穴配环跳、阳陵泉,有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下肢疼痛,麻痹。

合阳配交信、归来、三阴交,治月经不调。

合阳配次髂、中极,治痛经。

合阳配关元、肾俞、中极、足三里,治阳痿、遗精。

按摩

从上向下刮擦合阳穴及其周围,可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痔疮。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跟厥膝急、腰脊痛引腹、篡阴股热、阴暴痛、寒热膝酸重,合阳主之。

《针灸大成》:主腰脊强引腹痛,阴股热,胻酸肿,步履难,寒疝阴偏痛,女子崩中带下。

《外台秘要》:合阳……主痹厥。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寒疝阳偏痛。

《针灸聚英》:带下。

研究进展治疗腓肠肌痉挛

针刺合阳1.5寸深,使针感放射至足底部,治疗43例,有很好疗效。

推荐阅读

程莘农院士组方取穴治验集萃

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共38穴)

中医针灸经典补泻手法

中医针灸临床必背歌诀增补版(建议收藏)

贺普仁:不轻传的44条独穴艾灸秘诀

金针王乐亭,常用九大针灸处方

??扫码留言??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uopkk.com//mjcczl/17001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