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上海股疝专科治疗医院 >> 股疝病因 >> 冲门穴Chngmeacuten
冲门穴
Chōngménxué
」概述:冲门为经穴名。属足太阴脾经。冲门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
1冲门的别名慈宫(《针灸甲乙经》),上慈宫(《古今医统大全》、《针灸聚英》)、冲脉[3]。
2出处《针灸甲乙经》:冲门,一名慈宫,上去大横五寸,在府舍下,横骨两端约纹中动脉。
3特异性冲门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
4穴名解冲即冲要,门即门户,此穴在气街,部位重要,相当于下肢与腹部间的门户,故名冲门[2]。
冲,有直冲、上冲、突进之义。门,人所出入处,经气流注开阖之处。凡穴以“门”、“关”、“梁”等命名,均为经气流注的要冲。本穴位横骨两端的纹中动脉处,《图考》:“适当大腿缝中之纹端,以手切之动脉应手。”此穴在腹部之“曲骨穴”旁,当腹股沟动脉处,足太阴之脉自箕门穴上行,由此直冲入腹,故名冲门。[3]
5所属部位腹[4]
6冲门穴的定位冲门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5][6]。
冲门在腹股沟区,腹股沟斜纹中,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仰卧取穴[2]。
冲门位于耻骨联合上缘旁开3.5寸处,股动脉外侧[1]。
另说冲门在腹正中线旁开4寸(《针方六集》);旁开4.5寸(《针灸资生经》)[1]。
冲门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冲门穴的位置
冲门穴的位置[2]
冲门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冲门穴的位置(肌肉)
冲门穴的位置(骨骼、内脏)
7取法冲门在腹股沟区,腹股沟斜纹中,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仰卧取穴[2]。
仰卧位,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3.5寸处取穴[7]。
快速取穴:仰卧,腹股沟外侧可摸到搏动,搏动外侧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冲门穴[8]。
8穴位解剖冲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起始部。内侧为股动脉。当股神经经过处。皮肤由髂腹下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分为脂肪层和膜性层。前者以脂肪组织为主,其厚薄亦因人而异;后者以纤维组织为主,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一横指附着在阔筋膜。两层之间有腹壁浅动静脉、肋间动静脉(下位)及皮神经经过。上述由浅入深之腹壁肌由第6至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前支支配。穴位的内上方深部,腹肌的深面,有从髂外动脉发出的腹壁下动脉,并有静脉伴行。腹股沟下方,有股三角,其内有股动、静脉和股神经。
8.1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髂腰肌[2]。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6]。
8.2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髂腹股沟神经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支分布;深层有髂外动脉分支和髂腹股沟神经肌支分布[6]。
布有股神经,内侧为股动脉[1]。
9冲门穴的功效与作用冲门有健脾化湿,理气解痉的作用。
冲门有调下焦、理气机的作用[2]。
冲门穴有调中益气、温经活血之功。下腹逆气上衙诸病常从此起,可与气街互观。治病之上冲者,如冲疝、子冲,泻本穴以降之。病之下陷者,补本穴以升之。同此一穴,而能升降异治者,在于手法之妙用也。[3]
10主治病症冲门穴主治腹痛,疝气,痔疾,崩漏,带下,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难产,子宫内膜炎,产后血崩,胎气上冲,子痫,癃闭,少腹疼痛,霍乱,泄痢,腹部痞块,尿潴留,睾丸炎,精索神经痛,小便淋沥,尿闭,小便不利,乳腺炎,乳少,胃肠痉挛等。
冲门穴主治腹痛、疝气、痔疾、崩漏、带下[6]。
冲门主治肝肾、前阴及下腹部等疾患: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难产、疝气、癃闭、少腹疼痛、霍乱、泄痢、腹部痞块等[2]。
现代又多用冲门治疗尿潴留、睾丸炎、精索神经痛、子宫内膜炎、子痫等[2]。
冲门主治腹痛,疝气,小便淋沥,尿闭,带下,产后血崩等[1]。
冲门穴多用于少腹胀痛、坠痛、带下和尿闭等症的治疗,主治崩漏,带下,胎气上冲,月经不调;小便不利,疝气;腹痛[7]。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睾丸炎,精索神经痛;
妇产科系统疾病:子痫,子宫内膜炎,乳腺炎,乳少;
其它:胃肠痉挛。
11刺灸法11.1刺法一般直刺0.5~1.0寸[2][1][6][7],腹股沟有酸胀感[7],可扩散至外阴部[7]。
注意:避开动脉[2][1][6]。不能深刺[7]。
11.2灸法可灸[2][6][7]。
艾条灸5~10分钟[1]。
间接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12配伍冲门配百会、气海、三阴交,治子宫脱垂[7]。
冲门配大敦、太冲、三阴交,治疝气[7]。
13特效按摩仰卧,用中间三指按揉冲门穴1~3分钟,可治崩漏、带下等妇科病症[8]。
14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寒气腹满,癃,淫泺,身热,腹中积聚疼痛,冲门主之。阻疝,冲门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乳难,子上冲心,阴疝,刺冲门入七分,灸五壮。
《针灸大成》:主腹寒气满,腹中积聚,疼,癃,淫泺,阴疝,妇人难乳,妊娠子冲心,不得息。
15参考资料^[1]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3]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64.
^[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
^[6]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62.
^[7]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8]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4.
感恩有你
中国老张
非著名艾灸从业人员
本平台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问题请及时就医。
中国老张,愿做大家艾灸路上健康的守护者。有艾灸问题记得留言或咨询俺哦.
感谢大家的分享与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