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疝气?

小儿疝气包括先天性的腹股沟疝和脐疝两种。小儿疝的发生主要因素是先天性因素,腹股沟疝主要是由鞘状突未关闭所致,脐疝是由于脐环不能及时缩小闭合,早产儿、低体重儿因出生时生长发育不完全所致。

临床表现:

小孩在出生后数天数月或者数年后都有可能发生疝气,腹股沟区或脐孔出现时有时无或时大时小的包块。包块在站立以及哭吵等使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出现或者变大,而发生早期平卧或停止哭吵后包块多可自行或用手按压后消失。患儿早期除除特征性肿块表现外多无显著不适,家长多因发现患儿腹股沟局部小肿物、阴囊两侧不对称或脐孔处包块而带其就诊。

小儿疝气的发病因素:

一、先天性因素:由于先天发育不足造成疝气的发生,主要指的是一些儿童的腹壁膜发育不完善、过薄,造成器官容易冲破薄膜向外突出形成疝气。小儿疝气中,男孩的发病比比女孩的发病比高很多,疝气的病因主要是因为男孩的睾丸是在出生前才通过腹股沟管降至阴囊的,随之下移的腹膜则形成鞘状突。若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还没有闭锁,或闭锁不全,反而成为较大的腔隙,腹腔内容物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而形成疝气。疝气的病因又因为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气较多。

二、后天性因素:主要是指儿童由于咳嗽、便秘、哭闹等动作过大或用力过猛造成腹腔压力升高导致腹壁膜破损器官外突从而也是形成疝气的病因。

小儿疝气的危害:

小儿疝气,首先影响的就是消化系统,还会出现腹部坠胀,腹痛,吸收功能差,体质下降等症状,因为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所以也会影响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如果出现疝气嵌顿,可引起腹部剧痛以及肠更阻,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

中医的病因病机:

疝病在气分,而有虚实,虚的因气下陷而作痛,实由气结不通而痛。《诸病源候论》说:“诸疝者,阴气积于内,复为寒气所加,使营卫不调,气血虚弱,故风冷入其腹内,而成疝也”,此称寒疝。寒则气滞而结,寒性又复收引,因之作痛。

亦有热疝,乃寒湿之邪久而化热,又加外寒,邪不得散,寒热相搏,而使筋脉挛急。朱丹溪说:“此症始于湿热在经,郁而至久,又得寒气外束,则湿热之邪不得疏散,所以作痛。

又小儿忿怒号哭,或抑制使其不得畅哭,以发泄其抑郁之气,肝郁气滞,流窜睾部而成本病者亦多。又或见每一哭号,则睾必胀大,老妪称为“气卵”,所以张子和又说:“诸疝皆归肝经”。肝脉循少腹而络阴器,主肝之说实有所据。

关于本病的治疗,据李中梓说:“寒则多痛,热则多纵,湿则肿坠,虚者亦肿坠;在血分者不移,在气分者多动。”张景岳又说:“当以温经散寒,行气除湿为主,切不可早用寒凉,致留邪气,则遗害非浅。”所以本病总的治则,当是偏寒当温偏热当清,痰湿宜除,气陷当补,肝郁则宜疏肝理气而尤以疏肝理气为要著。

辩证施治

1、症状小儿疝气,轻者在少腹下,重则入肾囊,有的山囊肿大惊人,哭时更大。未入肾囊的,李医师教人制一棉球,在少腹凸起偏下处用带束住,阻其窜入肾囊之路,然后施治,已流入者不用。又湿和虚皆同为肿坠,而湿多大而肿坠,且多见肾囊潮湿;虚者多见偏肿,立时较大,卧时较小。舌诊和脉诊方面:寒湿苔多白腻,而脉濡弱;湿热苔多黄腻而脉濡数;气血虚者舌质多淡而脉则细弱:以此为辩。

2、治则:以大补肾中水火为主治。

湿盈健脾祛湿,寒盛温中散寒。

有热散热,气虚益气。

气郁疏肝理气。

以上各兼证皆以补肾中水火为主。

3、取穴二马为独穴主穴,可以独用久用取效

有湿:二马清补脾清小肠

有寒:二马外劳宫

有热:二马天河水

气虚:二马清补脾

气郁:二马平肝运八卦

此配穴摘自《李德修小儿推拿》

饮食:

应适当增加营养,可吃一些有补气功效的食物,如,扁豆,山药,鸡蛋,鱼肉等

预防:

疝气可在婴儿期发生,所以应该经常观察孩子的腹股沟和阴囊处是否有肿块,或者是时隐时现的肿块,不要将孩子的腹部裹得太紧,不要过早站立,多吃些易消化和含纤维素多的食品,保持大便通畅,还应避免孩子大声咳嗽,大声啼哭,以免腹压升高。

赞赏

长按







































哪家医院专业治疗白癜风
如何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uopkk.com//mjccys/16975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