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女士(化名)发现儿子经常不明原因地哭闹,而且哭闹或是使劲咳嗽时,大腿根部会有一个包块,可躺下休息时又消失了。李女士听人说这是“小肠气”,买个疝气带绑着就行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李女士发现情况越发不妙,这才带儿子就医。医院普外二区主任医师曾军表示,李女士儿子患上了腹外疝,俗名“小肠气”或“疝气”。该疾病是普外科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在小孩与老人身上较为常见,手术是唯一可以治愈疝气的方法。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疝气嵌顿或肠穿孔,更严重的可以导致一侧睾丸或卵巢发育不良,影响生殖系统功能。医院普外二区主任医师曾军在与患者交流。资料图小孩和老人易得“疝气”曾军介绍,腹外疝是指腹部里面的脏器或者组织,通过腹壁薄弱的区域或者孔洞向体表突出形成的包块。“通俗地讲,就是腹壁上有个‘空窟窿’,由于这个‘空窟窿’的存在,小肠等可以钻进这个“窟窿”,这样从表面看就是在腹股沟处大腿根部出现一个包块,因为这部分包块中绝大多数为小肠,挤捏时有咕噜咕噜的感觉,所以又叫‘小肠气’。”曾军介绍,腹外疝可以分为腹股沟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等,其中以发生在下腹部与大腿交界处的腹股沟疝最常见。对于孩子而言,小儿“疝气”是小儿外科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可达3%左右,男孩与女孩发病率大约为10:1,这一疾病虽然“重男轻女”,但家长们不能掉以轻心。“小儿腹壁薄弱与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没有及时闭合有关。主要的病因是腹壁薄弱、腹腔内压力增高病症。”曾军说,在胎儿时期,腹腔和腹股沟之间存在一个通道,称之为鞘状突。正常情况下,鞘状突会在孕期的最后三个月关闭,但出生后这个通道没有关闭,腹内脏器通过这个通道下降到腹股沟区或阴囊内,就会发生腹股沟疝。一般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生长发育相对不成熟的宝宝更为常见。而老年人因咳喘、便秘、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困难等疾病,致使腹压升高,也为疝的形成提供了动力。还有一些特殊的人群举重运动员、孕妇也有可能患上该疾病。那么,如果判断孩子患上了“疝气”呢?曾军介绍,如果孩子经常不明原因哭闹,家长可以通过以下症状做初步判断:看大腿根部是否有小包,有的小包甚至可以进入阴囊,活动或者哭闹时小包是否变大,揉一揉、睡一觉小包是否会消失,部分孩子还会有腹痛、便秘、食欲不振、吐奶等表现。手术治疗是唯一可以治愈的方法很多人以为“小肠气”只是小病,也有的家长会说,“小肠气”而已,医院治疗,长着长着就自己好了。曾军解释,发生“小肠气”若不治疗,疝囊会逐渐增大,造成内容物(如肠管、女性子宫附件等)嵌顿、绞窄、坏死,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甚至中毒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不仅影响日常生活和体育活动,还可能危及生命。“手术是唯一可以治愈疝气的方法。”曾军说,1岁以内的部分患儿尚有自己愈合的可能性,但自愈率低。这一阶段的患儿可暂时观察保守治疗,但平时注意观察腹股沟包块的变化,避免哭闹,若包块不能回纳,及时就医。“一岁以上自愈的机会就很少了,而且成年人得了小肠气是不能自愈的,需要尽快进行手术治疗,防止有关器官因无法进行血供而坏死。”曾军介绍,疝的修补实际上就是一个“补洞”的过程,疝好比衣服上的洞,修补的方式有两种,“缝合”或“补丁”。“很多家长认为做手术时的麻醉会影响小孩发育或者是不了解小肠气是什么,而医院进行治疗,而导致小孩的病情恶化。小孩进行该手术时一般会采用全麻,而成人有全麻与半麻,医生会根据手术方式选择麻醉方式。”疝囊高位结扎术,腔镜下的微创治疗,是现阶段较常用的手术。腔镜下的微创治疗术程短、创伤小、恢复快,从入院、手术、到出院,最快可24小时完成。腹外疝“重男轻女”“男孩较女孩更易患病,右侧较左侧发病率高。”曾军说,在腹股沟区里有一条在胚胎时期的便道,这条便道主要是供睾丸下降到阴囊走行。正常情况下出生前睾丸就会进入阴囊,之后就被关闭,但右边的睾丸下降稍迟,所以小儿腹股沟疝以右侧多见,男童比女童多见。对男性幼儿来说,疝长期的反复脱出压迫精索和睾丸的血供,对睾丸的发育有不利影响。那女性没有睾丸,是不是可以不用担心了?曾军解释,很多女性发生腹股沟疝后,卵巢和输卵管通常会进入疝囊导致粘连、坏死等一系列问题。“之前孩子哭的时候大腿根部也有疙瘩,但是都会消失,没想到这次……”一位女孩的家长回忆说,就诊前两日该患儿有不明原因的哭闹,由于之前认为女孩不会得“小肠气”,就没在意,但是女儿的持续哭闹,大腿根部的“疙瘩”也不退,医院检查。曾军提醒,女孩得腹股沟疝也应该小心,因为女孩的卵巢、输卵管等生殖器可下落到腹股沟内,而且它早期一般不会出现疼痛,等出现剧烈疼痛时,器官很可能出现嵌顿、坏死,后果十分严重。那么,又该如何对该病进行预防呢?曾军表示,不要将宝宝腹部包裹太紧,避免人为增加宝宝腹腔压力。饮食多吃易消化、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宝宝持续啼哭、严重咳嗽。避免过早让宝宝站立这些方式来预防。而对于成人,可通过保持大小便通畅、适量的体育运动、禁烟等方式预防。
转载请注明:
http://www.uopkk.com//mjcczz/1704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