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上海股疝专科治疗医院 >> 股疝病因 >> 腹外疝的前世今生崔立刚教授课程学习笔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上周,崔立刚教授的公益授课带我们系统学习了腹外疝的相关知识。借此良机,小编也梳理了一遍腹外疝超声诊断的学习笔记。“知其然,超其所以然”,希望声科学苑系列公益课程能够为广大超人们持续送上夏日学术清风。
01?定义、分类与病因?一定义疝: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失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即为疝。
腹外疝:腹腔内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
腹内疝:脏器或组织进入腹腔内的间隙囊内而形成。
二分类三病因02?超声检查思路与价值?03?腹股沟韧带解剖?腹股沟从浅至深大致可分为九个层面:皮肤层、皮下脂肪、腹外斜肌(图a)、腹内斜肌(图b)、腹横肌(图c)、腹横筋膜(海氏三角)(图d、e)、腹膜前脂肪(图f)、腹膜(图g)、脏器(图h)。
图a图b图c图d
图e图f
海氏三角
内界:腹直肌外缘;(图e)
外界:腹壁下动脉;(图e)
下界:腹股沟韧带;(图e)
图g图h分析这九个层面组织结构解剖特点,可以明确腹股沟管的位置:
腹股沟管上方: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弓状上缘;(图b、c)
腹股沟管下方:腹股沟韧带;(图a、b、c)
腹股沟管后方:腹横筋膜;(图d)
腹股沟管前方:腹外斜肌腱膜;(图a)
腹股沟管内口:腹横筋膜裂隙—重点:腹壁下动脉外侧;(图b、c)
腹股沟管外口: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处裂隙;(图a)
04?腹股沟斜疝和直疝区别?一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区别
斜疝
直疝
发病年龄
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
多见于老年
突出途径
经腹股沟管突出
由直疝三角突出
进入阴囊
可进入
绝不
疝块外形
椭圆形或梨形,有蒂
半球形,基底较宽
压住内环
疝块不再突出
仍可突出
关系
精索在疝囊后方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嵌顿机会
较多
极少
可见,腹壁下动脉是评估腹壁疝的重要解剖标志
二超声如何扫查找到腹壁下动脉呢?
探头横切,在腹直肌的深部找到血管断面,上血流证明,AngioPlus精细血流可以极大的增加低速血流的敏感性和空间分辨率,可以同时显示出伴行的腹壁下静脉。探头由腹直肌位置向足侧移动到腹股沟韧带区域连续动态追踪扫查,可以看见腹壁下动脉逐渐靠近髂外动脉,能够找到髂外动脉分出腹壁下动脉的位置。
(图片翻拍于网络授课视频)
腹壁下动脉变异少,典型超声图像均可见腹壁下动脉。
如果肥胖病人,则可以探头加压,把疝内容物压回腹腔,则可看见腹腔下动脉,再轻微调整探头,使之和腹股沟平行,让病人做vasaval动作,增加腹压,可动态观察疝内容物疝出的情况。
(图片翻拍于网络授课视频)
三直疝扫查方式先确认腹壁下动脉,在其内侧找到直疝疝环,让病人做vasaval动作,可观察到腹腔内容物从深处向浅处移动。
股疝定义: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环向卵圆窝突出。
股疝解剖:漏斗型,1-1.5cm
上口:股环:前缘(腹股沟韧带),后缘(耻骨梳韧带),外缘(股静脉),内缘(腔隙韧带)
下口:卵圆窝-大隐静脉
四股疝扫查方式探头至于腹股沟韧带下方,在股动静脉内侧可见股环,将探头向足侧移动,至切面同时显示股总静脉和大隐静脉,血管内侧即为股疝下口。
股疝上口(图片翻拍于网络授课视频)
股疝下口(图片翻拍于网络授课视频)
股疝诊断两要素:腹股沟韧带、股静脉/大隐静脉
其他腹外疝:切口疝、脐疝、白线疝、半月线疝、腰疝、闭孔疝
(图片翻拍于网络授课视频)
五各类型腹外疝位置特点股疝:腹股沟韧带足侧
直疝:腹股沟韧带头侧,腹壁下动脉内侧
斜疝:腹股沟韧带头侧,腹壁下动脉外侧
半月线疝:腹壁下动脉外侧,腹直肌外缘和腹壁斜肌交界处。
脐疝:脐部
白线疝:白线位置,多发
切口疝:切口位置
05?总结?彩蛋:
超实用的思维导图快快收好、打包带走!
点击图片仔细观看高清导图哦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完整视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