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专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al/index.html
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6)

伤寒杂病论的诞生

回到多年前的那个时代。

在那个我们看起来落后的时代,物质生活恐怕跟现如今无法比拟,可以说在很多人的脑海中,跟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差不多,没有空调,没有家电,没有现代化的诊疗技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仲景写出了超越时代局限性,对现如今仍然广泛存在影响力的巨著《伤寒杂病论》。

那么,张仲景为什么突然想起来写这样一本书呢?

我们看他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所言: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我们看到,十稔,庄家成熟十次,也就是十年。张仲景的宗族人不少,但是十年间,死亡了三分之二的人口,三分之二的人当中,伤寒又占了十分之七。也就是伤寒占了总人口的多少呢?47%,接近50%。

因为这么巨大的伤痛,所以仲圣才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了《伤寒杂病论》16卷,他认为:“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也就是说,虽然不能把疾病治完,但也可以看到疾病推测源头,然后如果能仔细推敲我所写的东西,已经完成一半的任务了。事实上,仲圣这么说是过谦了,根据我的经验,真的一开始疾病诞生就用仲圣的曼妙法门对付,简直是仙丹妙药,大病根本无所寄居。

因为伤寒干掉了家族中一半的人,所以他痛定思痛写了一本书;这本书考虑到治疗伤寒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所以命名为伤寒杂病论。上半部分大篇幅讲述伤寒,探求伤寒病的诸多变化;下半部分后世则被分拆出来独立成为《金匮要略》,专门探究杂病的治法,而这些治法的基本原则都在伤寒部分提及,以伤寒部分为基础。

考虑到很多读者并没有很多中医学的基础,我稍微做些解释。伤寒在这里大概相当于现代说的感冒与流行性感冒。很多研究伤寒论的文章直接了当说,这是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专著。我以为是偏颇的,也是没有实践经验的一种说法。

《伤寒论》对所有感冒都有效,热性的感冒也有白虎汤,寒性的感冒则有名传千古的麻黄汤、小青龙汤等等。而对新冠堪称为特效药的麻杏甘石汤,就在于此。后世的经方派,就是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基础,结合专病专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肿瘤癌症等等,效果显著,目前是逐渐获得了世人的认可,目前可以说在整个中国都有一股不小的经方复兴浪潮。

麻杏甘石汤的理路

本次疫情,麻杏甘石汤可谓是功不可没。但是与其赫赫战功相比,在伤寒论它只有一句话是:“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在经方家看来,它倒是很清楚:这是太阳阳明合病,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简称麻杏甘石汤。四味药:麻黄宣肺,杏仁补充病人发烧或者咳嗽流失的津液,甘草分解肠胃毒素,石膏清里热。中医从来都是很精确的,这也是以麻杏甘石汤为核心的方子,在疫情中势如破竹的原因。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这是疫情,是严重的病毒性的疾病,不能和感冒等同。但是我想说,其实新冠疫情在中医中药的概念中,只是传染性极强的感冒。以清肺排毒汤为例。截至4月1日零时,清肺排毒汤收治病例16例,现在已有例(其中57例是重型患者)治愈出院,占收治病例的99.8%。16例病例里没有一例是轻症转为重型、普通型转为危重型的病例。此前国家医保局表示,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这样一个方子,一个疗程的费用在元左右。

它是如何治病的呢?对经方家而言,它是由麻杏甘石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射干麻黄汤加减而成,麻杏甘石汤是太阳阳明合病,小柴胡汤是少阳病,五苓散是太阳病蓄水证,射干麻黄汤,是咳而上气病有喘鸣音。

这么讲,还是很复杂。

好吧,你们都喜欢简单的。那我告诉你一个简单的吧:那就是这四个方子都是治疗感冒的方子。中医在用治感冒的方子治疫病,并且蜻蜓点水间,疫病灰飞烟灭。看起来难以置信,然而这事情就光天化日之下发生了。几千年来,经方家都是这么治病的。

我一直认为,如果要入门中医,要看的不是黄帝内经,而是伤寒杂病论,里面治病的方法简明扼要,简直就是金庸小说里的独孤九剑,剑剑都是王者霸气,招招都能杀敌于无形。我无数次翻阅它,就感觉自己在看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公理,定理,推理,逻辑性极强。我一直认为这才是中国古代唯一存在的科学。中医用来消磨智商,简直太好用了。

也有人还是会质疑,这是新冠,不是感冒。我想说,能治这么严重疫病的中医,再去治感冒不就更是蜻蜓点水吗?当然,中医治疫情也好,治重症也好,就相当于炒股每天都抓涨停板,运气一再出现就不是运气,就是实力。

同时,如果认为中医只对疫情有作用,或者认为只有在疫情这种极端情况下,普通人才会面临ECOM,才可能导致财产不可逆转的巨大损失,那就想多了。

我再举分析给你听。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数据,流感在美国每年造成.5万-6.9万人死亡,这组数据让他感到震惊。他认为目前的疫情只是流感,公众不需要担心。他还在推特上分析:“去年,有37个美国人死于普通流感。平均每年因流感死的人有.7万到7万。没啥糟糕的,生活和经济仍在继续。目前我们新冠病毒确诊例,其中人死亡。好好想想吧!”

之前,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上的一篇论文,分析了中国年-年到年-年间的流感死亡率。研究发现,中国每年有超过8.8万人死于流感,8成以上为60岁以上老人。这一结果远高于官方发布的数据。资料显示,流感季节性流行每年在全球可导致重症病例万-万,死亡9万-65万。

我想提醒诸位的是,中医在处理疫病的时候,出的方子理路和处理流感方子的理论是一致的。中医用治感冒的方子治好新冠,在中医眼中,新冠也只是传染性极强的感冒而已。理论上,处理疫病的时候中医的卓越表现,完全可以完美复制到流感上,再复制到所有类型的感冒上,进而推广到许许多多的疾病:慢性病肠胃病、肺病、肝胆病,进而复制到重症红斑狼疮,尿毒症乃至癌症等等……

你看过只有一点对的真理么?真理一定是完整的,全面的。真的不要认为中医只能是守株待兔,恰巧瞎猫碰到死耗子,抓到了疫情这只死老鼠。机遇只会给有准备的人。如果不知道哪一个感冒会导致死亡,所以保险的做法,是不是一开始就找靠谱的中医。

中医在这样的背景下脱颖而出,幸耶?悲耶?

伤寒论的严密逻辑

这一节稍微有点晦涩。对中医没有兴趣的可以直接跳到下一节。如果有兴趣的,咱们一起往下走。之所以我还是要把这个说清楚,是因为在这里会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中医的同症同治原则。简单说,就是只要是那个症状,就是那个方子。

中医不惧病毒变异,比如新冠期间,英国病毒变异搞得人心惶惶。虽然病毒会变异,但是中医经方是按照同症同治的原则处理的:只要症状不变,方子一个字都可以不改,效果一样杠杠的。

很多人对中医讳莫如深,觉得实在是玄。其实伤寒论逻辑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因为断简残篇,导致很多读起来不好读。我整理下,诸位就看得很明白了。

以下摘自伤寒论原文: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第一,定义了太阳病。太阳病:脉浮起来,头脖子强烈疼痛,怕冷。

第二,定义了太阳中风,中风是太阳病的一种:发热,出汗,怕风吹,脉缓缓跳动。

第三,定义了如果得了太阳中风,会发热,出汗,怕冷,怕风吹,浑身发热,鼻子抽动鼻涕,稍微有些干呕的症状,用桂枝汤。鼻鸣,吸鼻子,流鼻涕或者是鼻塞,就是感冒的症状。有的人还会持续一个月或者多久,其实是表未解,通俗说,感冒没有好。

这样用桂枝汤,是永远不会用错的。很多人都不会用伤寒论,别看很多人治疑难杂症很厉害,但是碰到感冒就是玉屏风散,那是因为不懂伤寒论的内在逻辑。

太阳病核心关键词,脉浮怕冷。

太阳中风,怕风,出汗。

而桂枝汤是太阳中风的适用方,所以汗出怕冷脉浮,就是桂枝汤证,就用桂枝汤。不要被什么桂枝汤体质之类的东西迷惑,你怎么能罗列完所有的症状表现呢?我们只要严格按照桂枝汤使用的时机条辨出手,一定是不会错的。并且按照书上的说法,一定是一剂知,二剂已(一剂知道有用,二剂就好了)。

医圣张仲景在写伤寒论时,怕还是怕后人搞错,又补了几句:

1,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

我们经过学习,就会深刻理解,桂枝汤一定是太阳病下的太阳中风,太阳中风,一定有汗,伴随其他症状。

我们继续看:

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若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仁。

桂枝汤加葛根也好,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也好,都是在桂枝汤基础上的加减,也就是太阳病-太阳中风基础上的加减。这么用中药方剂,绝对不会错。

这么絮絮叨叨说,好像都是废话。但是,如果我告诉你,桂枝汤加厚朴杏仁可以治小孩百日咳,你是不是会有一种冲动,给小孩子直接用上?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最起码你就会开始想,小孩是太阳病吗?小孩子是太阳病的太阳中风病吗?如果两个都是,那么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下去,咳嗽必然大减;如果不是,就可能治乱,带来麻烦。

有朋友问,太阳中风,跟老人家的中风,一样吗?当然不是一个东西。包括太阳病,到底啥东西?我们就听过肺炎,肝炎,没听过太阳病。我们完全按照医圣的定义走,按照医圣处方的规则走,自然不会出错。问题就在于,现在很多人处方就是不细致,导致问题频发,也让中医质量,参差不齐。

再看桂枝汤的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机理呢?

单味药来说,用桂枝是希望用它把动脉血加速,加速心脏的动能,这样就能把感冒病毒从身体往外推;用芍药入静脉血管,把静脉血加速回流入心;甘草炙过,一是强心,保护心脏,二是甘草可以分解肠胃中腐败的食物;用生姜散胃中的寒水;用大枣补充肠胃里面的津液。整个方子设计的目的,喝完药之后,桂枝芍药加速人体气血(营卫)循环,人会微微发汗;发汗怕人津液不足,用大枣甘草把津液补足,同时用生姜把寒水利掉。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首先,中医方剂的科学性在于攻击的力量只有三分,保护的力量反倒有七分。真正用于直接对抗感冒症状的只有桂枝,其余几味药都在千方百计保护心脏和肠胃。其次,炙甘草入心脾;生姜入胃;大枣也是入胃。因此,简单的五味药中,就有三味药是保护肠胃的。所以中医的科学性在于对肠胃的重视。

换个角度,如果说一个中医开的方子,你吃了之后胃口越来越好,说明这个中医是有水平的;如果说一个中医的方子(其实中西医都一样啦),吃了之后胃口越来越差,可能方向就有问题。甚至可以说,只要病人有胃气,这个病人就不会死。简单粗暴说为了治病把肠胃搞坏的治疗手段显然不是中医所赞成的。

再者,经常有朋友问说,某某药是不是可以治什么病,诸如此类。但是从这个桂枝汤设计,就告诉我们,单方药的作用极有可能是有限的。每个药都有它擅长的位置和方向,只有组合在一起才是一支可以克敌制胜的军队。否则孤军深入,恐怕效果有限。同时,药不一定要很名贵,但是一定要很凑效。生姜大枣甚至都是食品,真正要用到的时候,已然撒豆成兵,化腐朽为神奇。

最后,五味药各自去刺激有机体做我们想要的动作,从而达到治愈的作用。所以中国医学是一种关于人体内部物理的科学。我们使用药物的目的是刺激人体内部做我们想要的物理动作,从而达到痊愈的效果。服用桂枝汤,如果辩证准确,没有使用过的人是无法想象效果有多好的。基本上第一碗喝下去,病已经去掉了。我也已经无数次得到这样的结果,每每都会感慨造物的神奇,祖先留下来方药的神妙。

更绝妙的是,只要摸到脉,浮的,并且有怕冷流点小鼻涕(一般是清鼻涕),那么我们不管他里面是心脏病,还是新冠肺炎,还是肺癌尿毒症,我们都直接开桂枝汤,一定有效。这是因为同症同治原则,只要六经辨证发现这人是太阳病桂枝汤证,就直接处方。症状减轻,病情也就减轻,乃至痊愈。

如果在桂枝汤基础上做加减,适用证就更广泛了,可以治疗小儿腹痛、小儿厌食症、心率不齐、冻疮、肠胃病,心脏病,腹泻……等等证,笔者亲身使用,验案颇多。结合上部分的分析,我们知道,中药之科学,是在于对人体内部的运行规律把握非常恰到好处。而我举桂枝汤作为例子,也是希望由浅入深把这个问题讲清楚。

往期连载

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1)楔子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中医中药才是拯救武汉的最大功臣,不是其他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3)为什么中医是科学?这篇文章讲清楚了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4)不是占卜,而是建立在严密逻辑下的预测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5)被遗忘的角落:疫情中的中医数据盘点陈卓宇



转载请注明:http://www.uopkk.com//mjccby/1700848.html

------分隔线----------------------------